中新網11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社評表示,中國的崛起,日本迄今仍處于心理與政治調適的痛苦過程中,北京除了要用更大的智慧去實踐締造東亞與世界榮景,也需要有長期與斗爭的準備。
文章摘編如下:
本月日本國安保障局長谷內太郎與國務委員楊潔篪達成改善中日關系的4項原則,中日關系似乎柳暗花明。安倍晉三當時興奮地在富士電視直播節目聲稱,中日已建立改善雙邊關系的對話共識。
若從中日改善關系4項原則的內容來看,無論是“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重啟政治與安全對話”、“對釣魚島海域緊張情勢存在不同主張”或“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皆屬外交詞匯,沒有解決歷史的根本心結,倒是“對話磋商與建立危機控管機制”切中了雙邊防范軍事沖突的關鍵。
果然,“習安會”后才兩天,岸田文雄就推翻了中日達成的4項原則,堅稱日本不曾改變對釣島立場,認為4項原則并“沒有法律約束力”。
安倍的立場與態度反復,既為制造中日改善關系的假象,也是戰術上敷衍多方的壓力。
觀察東亞安全情勢的現狀,只見安倍在意“習安”何時會談,卻不見東亞安全情勢有利于中日改善關系的氛圍。安倍主政后曾宣示兩大施政目標(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迄今不曾改變,不同的只是中日關系惡化使日本經濟受創,不僅對中貿易額連續下滑,如今落居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其外貿逆差更創歷史新高。
面對心急如焚的日本工商團體,安倍必須調整外交策略,安排“習安會”既可滿足日本財團的期望,也是安撫選民對經濟蕭條的不滿。
安倍希望提升日本的政治大國地位,仰賴的是美日安保同盟架構。當中美逐步邁向“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安倍的右翼行徑只會撕裂東亞國家的歷史傷口,既無助于美日韓同盟關系,也違背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
事實上,日本歪曲歷史的教育已導致戰后這一代人產生錯誤認知,安倍只是代表人物之一,未來后起的日本政界領導人,面對中日關系依然可能陷入“承認現狀、否定過去;口頭接受、文字否定”的情境。
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固有賴中日和平共處,需要中日建構利益共同體的支撐,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只有軍事與經濟力量勝過了日本,才可能促使日本政治上的讓步。
中國正在積極策劃主導“一帶一路”的建設藍圖,中日關系多一份和平與穩定,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戰略目標就更易于達成。
中日同受儒家文化影響,具有共同文化熏陶,兩國和則兩利、東亞共榮,爆發沖突必然波及亞太安全、撼動全球。中國的崛起,日本迄今仍處于心理與政治調適的痛苦過程中,北京除了要用更大的智慧去實踐締造東亞與世界榮景,也需要有長期“抗日”的準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