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需物資油料保障是維系戰爭的“大動脈”,是部隊生存的“生命線”。隨著海軍走向深藍的步伐不斷加快,南海艦隊后勤部按照能打勝仗的要求,不斷提升軍需物資油料保障能力,先后組織完成遠洋護航、編隊出訪、海上聯演、島礁補給等海上多樣化行動軍需物資油料保障任務,打造了一條堅實可靠的深藍保障鏈。
上百家可靠供應商隨叫隨到,數十頁物資供應菜單可供選擇——
“精細化”打造保障鏈
“以前出海一日三餐都是咸菜罐頭,時間一長官兵感到沒有胃口。”海軍后勤部軍需物油部領導說:“如今,艇員食堂不僅頓頓有新鮮蔬菜,還有數十頁供應菜單上的貨品可供選擇。”
海軍岸基保障和傳統陸基保障最大區別在于,艦艇一離港物資來源就斷線。近年來,南海艦隊提出“精細化”保障理念,逐步將按需供應轉變為宏觀調控下的精確供應。他們考察市場與100多家信譽好的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實現保障物資24小時配送;制訂60余頁的商品供應目錄,區分18個類別逐一明確主副食品供應標準,讓官兵有充分選擇空間;會同海軍醫學研究所研發出冷藏和氣調保鮮技術,使蔬菜的保鮮期比以往延長了近一個月。
隨著海軍遠洋任務常態化,如何確保遠洋保障精確高效?南海艦隊后勤部軍需物油處處長蔡建文介紹說,為將保障線向遠海延伸,他們總結亞丁灣護航等重大任務實踐經驗,艦隊遠洋護航保障實現了臨時靠港補給與定期靠港補給相結合、依托中方公司補給和國外采購相結合的遠洋保障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遠洋保障手段。
2013年9月8日,我軍赴亞丁灣第15批護航編隊靠泊沙特吉達港組織第一次補給。艦船剛一靠岸,短短兩小時內,包括畜肉、禽肉、魚蝦、蔬菜、水果等共52個品種的近13噸食品迅速裝載完畢。原來早在一個星期前,艦隊后勤部門就已經將補給清單傳送到當地駐外機構,編隊一靠港補給物資即直接上艦了。他們還針對亞丁灣護航艦艇每月靠港補給1次的實際,充分利用3艘艦艇分批靠港補給的時間差,進行果蔬相互捎帶補給,確保各艦護航期間新鮮蔬果不斷供。
五大類上百種物資定人定位定責管理,信息一目了然——
“3D管理”管出高效益
在第二批亞丁灣護航編隊出發時,南海艦隊在編隊離港前想方設法補給了大量食品,并為延長保質期還下大力改善了艦船食品冷凍環境。豈料,還不到預定保質時間,就有幾筐蔬菜出現腐爛現象。經過分析發現,由于食品沒有分類存放,時常搬動食品發生碰撞,加上冷庫開關頻繁,影響了食品存放環境。
幾筐腐爛的蔬菜帶來一連串思考:艦船存儲量再大、保鮮環境再好,但攜行物資畢竟有限。只有加強科學化管理,才能讓有限的物資發揮最大的保障效益。為此,南海艦隊后勤部經過探索,推出“定人負責、定位管理、定期檢查”的“3D管理”模式。
他們組織各艦將物資分為被裝物資、主副食品、主副油料等5大類40多個小類,各個類別每項工作都指定具體負責人;對庫房內所有包裝進行統一編號、分類,每個包裝貼上注明品種、數量及入庫日期的標簽,庫外設置庫內平面圖,使物品分布一目了然;堅持從嚴規范飲食保障工作流程,對食品儲存、加工、上桌、清理等,做到“每天一檢查、每周一講評、每月一通報”,及時糾偏和解決問題。
“3D管理”模式被推廣應用后,保障人員不用入庫清點便可對物資數質量情況了如指掌,更好地實現物盡其用。“衡陽”艦炊事班班長李明告訴筆者,管理創新管出高效益,如今同樣數量的食品保質期比以往大幅延長,為遠洋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數名金獎廚藝高手伴隨保障,幾十種科學配餐與任務匹配——
“三心服務”保證戰斗力
今年4月,參加護航任務的戰士蔡偉、王常軍、曹志斌、葉潤東等4人,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多國海軍廚藝大賽中獲得團體金獎。
舌尖連著戰斗力。南海艦隊后勤部軍需物油處積極運用海軍、艦隊、艇隊三級炊事培訓機制大力培訓廚師,并把遠洋保障作為重點。他們還在全艦隊擇優選拔,打造集炊事、保管、化驗及應急分隊于一體的保障團隊。為進一步提高遠航官兵飲食質量,他們精心推出真心溝通、精心配餐、暖心文化“三心服務”,讓官兵吃出營養和健康。
出海前期,重點補充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強健體質;海況良好時,加大魚肉禽蛋品種和數量,促進營養;海況較差時,針對艦員易疲勞、食欲差等實際,運用煎、炒、蒸、炸等方法,不斷變換飯菜口味……
吃到標準只是保底,吃出戰斗力才是本事。他們在艦艇就餐區域張貼營養知識和海上航行飲食常識等宣傳海報,配置高清電視和音響設備創造良好環境;組織艦員參與食譜制作,根據作戰訓練任務制訂相應食譜,確保食譜跟著訓練任務轉。
此外,他們還經常在外國靠泊、訪問期間,組織小型宴會和甲板招待會,既體驗當地飲食習慣,又借鑒外軍飲食保障經驗,進一步提高了遠航食品保障質量效益,讓戰艦駛向大洋保障無憂。(李松華 鄒海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