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打造海洋強國正越來越成為國人共識。2014年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15日-16日在山東青島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就如何打造海洋強國、會面臨哪些風險等敏感話題展開討論。其中不少觀點都是首次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國際化平臺上發布。
藍碳計劃領軍海洋科技
海洋蘊涵的豐富資源是它受到各國重視的原因,而相關的海洋科技進步也因此備受關注。如今碳排放、碳交易是非常熱的國際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介紹稱,在海洋科技的前沿領域,中國正在推進的“藍碳計劃”頗有號召力。他介紹說,在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這個背景下,由海洋生物固定下來、并能長期保存的碳,被稱為藍碳。焦念志表示,海洋中容納的碳庫存量是大氣碳庫的50倍、陸地碳庫的20倍,數量非常大。而且其中一部分惰性有機碳能在水中長期保存,可達幾千年上萬年甚至更久。所以發展藍碳計劃意義非常大,一是海洋儲碳量很大,二是保存周期很長,研究和開發的前景非常大。
周邊哪些海域藍碳發展潛力更大?焦念志認為,可以先從沿海做起。中國近海有3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可以先在長江口、珠江口發展,而這些河口地區受人為因素影響最大,環境受到外界干擾最嚴重。科學家可以先在這個復雜的環境中應用研究成果,不僅能改善環境,還可以建立碳匯標準,從而具備進行碳交易的條件。他舉例說,如果民眾因為減少施肥導致了減產,就可以依據標準給予生態補償,相當于主動將產業往低碳經濟上引導。這種模式既可以用在國內的生態補償方面,也可以用在跨國的碳匯交易。
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有關藍碳計劃對于中國國家安全將帶來什么樣影響時,焦念志表示,目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有些緊張,海洋科技特別是藍碳發展是緩解這種局面很好的出發點。中國藍碳計劃一旦形成國際標準并推廣到全球,包括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可借鑒這一理念而獲益。
海洋利益擴展要有個“度”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推進海洋戰略過程中,面臨著多個領域的挑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張文木教授表示,一個大國戰略利益的擴展就像“拉皮筋”一樣,不能拉過了頭。他認為,歷史經驗證明,臺灣就是日本戰略利益擴展的這個“度”,也就是國運的轉折點。日本在甲午海戰之后占領了臺灣,就是把力量擴展到國運節點之外,從此厄運就已注定。因為一國的海權擴展,不是取決于自身擴展的力量,而取決于對手是誰。日本要占臺灣,在西邊就要和中國作對,在東邊要和美國作對,中美一旦聯合,日本必敗無疑,因為它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與兩個大國同時對抗。
張文木承認,“中國的海洋利益拓展的節點在哪里,目前還不知道。因為中國歷史上還沒嘗試過,而且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也經歷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失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還是有一定的拓展余地”。他提醒說,中國海洋利益的拓展要注意這個“度”,輿論也要塑造有理性的國民海洋意識,調子不是喊得越高越好,不能一味地高喊“前進前進前進”。他舉例說,在中國面對美國的C形包圍圈問題上,不能只強調中國面臨包圍因而需要擴大軍備,同時也要明白美國“維修”包圍圈的成本一定會更高。
青島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李廣民就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法繞開日本。李廣民表示,日本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中日作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雖然日本這些年經濟總體不好,但中日之間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很強,合作的意義對于雙邊、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是巨大的。安倍上臺以來,兩國關系達到冰點的責任在日本,但中日作為近鄰需要智慧,以回到互利共贏的原點。
中國海洋戰略利益要“走出去”
上海交通大學極地與深海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桂芳認為,中國的海洋戰略選擇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前瞻性,不能只在“澡盆里面扎猛子”。要擴展我們的戰略空間,包括南北極地、公海和國際海底區,這是國際法賦予我們參與開發的權利。我們應從戰略高度去謀劃和參與這些戰略空間的有效有序開發。目前很多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名,在公海建各種環境保護區,還有一些國家在加大對極地的科研和開發,比如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合理合法參與的,也是避開與鄰國陷入糾紛困局的方法。此外不應忽略的還有深海開發,國際海底區開發也是國際法規定的,完全可以進行合理開發。深海大洋承載80%的國際貿易運輸,擁有豐富的油氣和和戰略礦產資源。他表示,中國可以把眼前的現實利益看淡一點,畢竟走向深海是一條必由之路。
薛桂芳認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周邊海洋權益的形勢即便不惡化也很難變好,智慧地處理好這個問題是中國成為海洋強國的關鍵,要妥善處理而不要和鄰國產生很嚴重的沖突,所以要看到海洋權益危機與中國海洋戰略的關聯性,盡早建立有前瞻性的國家的海洋戰略。(記者 劉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