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澳大利亞軍方搜尋馬航客機
中新網6月24日電 據美國《紐約時報》24日報道,調查馬航370航班消失狀況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稱飛機在南印度洋上空耗盡燃料之前可能并未嚴重受損,一直處于受控狀態。此外調查人員還發現,客機的雷達系統其實沒有校準,因此此前有關飛機的飛行高度的數據可能都有誤。
報道指出,這一新的發現,是澳洲運輸安全局(ATSB)決定把搜索范圍往南移動數百公里的原因。
據報道,參與調查的高級官員表示,該結論的主要證據來自研究人員對MH370航班雷達數據的重新核查,以及對該飛機與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赤道上空的一顆衛星進行的電子“握手”的更詳細分析。
馬來西亞軍用雷達的追蹤數據顯示,這架載有239人的飛機3月8日在泰國灣調頭飛行,穿過馬來西亞半島和馬六甲海峽,消失在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端。
對雷達讀數進行的初步研究報告稱,這架飛機一度迅速拉升到逾4.5萬英尺的高空,超過了其4.31萬英尺的最大額定高度,然后它又急速降低高度,在馬來西亞半島的山區上空飛行,之后它至少回升至2.3萬英尺,飛越了馬六甲海峽。
但是,跨國研究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全面核查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馬來西亞沒有對雷達進行足夠精確的校準,不足以得出關于飛行高度的任何結論。
“現在我們認為,關于飛行高度的基本雷達數據不可靠,”負責協調搜尋工作的澳大利亞前軍方領導人安格斯·休斯頓(Angus Houston)說。
休斯頓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在雷達跟蹤370航班期間的某個時候,該飛機曾位于2.3萬英尺的高度,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認為,沒有任何人能證明這架飛機在掉頭之后進行過驟升驟降。
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局局長馬丁·多蘭也表示同意休斯敦的看法,“在飛行高度方面,我們沒有任何可靠資料”。
《紐約時報》指出,對于飛機的位置、速度和方向,雷達可以給出可靠的讀數,但雷達只有在頻繁、仔細地根據當地的大氣條件進行了校準的情況下,才能給出可靠的飛行高度讀數。
休斯頓和多蘭說,最可靠的數據來自電子握手。當MH370航班明顯在印度洋上空向南飛行時,這些數據按小時生成了一系列弧線,共六條;當它的發動機似乎出現問題時,從一個不完整的電子握手數據可以引出第七條弧線。
“最后一條弧線非常清楚,”多蘭說。“大家一致認為,飛機就是在那里耗盡了燃料。”
報道稱,澳大利亞政府最初搜索的區域是在第七條弧線的東北角。但搜索的下一階段,將會在最初搜索區域西南方向數百英里以外的地方進行;如果飛機在蘇門答臘島北端附近失聯之后,以相當高的巡航速度穩定飛行,直到在第七弧線的某處燃料耗盡,那么它墜入海中的位置就應該處于新的搜索區域內。
官員們說。雖然新的搜索區域尚未最后確定,但它的范圍很可能是從第七弧線內25英里到弧線外35英里,在南印度洋沿著弧線延伸約400英里。
但報道同時指出,這個近60英里的寬度也是基于一個關鍵假設:當燃料耗盡時,這架飛機是在自動駕駛,一旦引擎停止運轉,自動駕駛儀就無法再控制飛機。在這種情況下,飛機停止運作,快速跌落,就在燃料耗盡位置的不遠處墜入海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