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如何比肩世界?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 “中國運載火箭作為實現國家和平開發利用空間的前提和基礎,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不久前的一次宇航發展內部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談及這樣一個話題,引發與會科研工作者的深思。
事實上,自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截至2013年底,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實施188次發射,成功率達95%以上。步入產業化時代的長征火箭,正在成為無數國人的驕傲。
“為什么今天要看差距?”梁小虹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航天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火箭強國的使命要靠我們這一代人去完成,“那么,我們的視角要更加開放,不能陶醉在過去的成就上”。
運載能力差距大 重型火箭“任重道遠”
中國運載能力與國際主流水平仍有差距。梁小虹列出一系列數據:大中型運載火箭都基本實現了運載能力升級:美國、俄羅斯、歐洲的LEO(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達到了20噸以上,日本也超過了15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美國達到了13噸,歐洲達到了12噸,俄羅斯超過了6噸,日本也達到了8噸;中國現役運載火箭LEO(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覆蓋0.3~9.5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5~5.5噸。
“中國將通過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將LEO(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提升到25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提升到14噸,與國外主流運載火箭的水平持平。”梁小虹透露。
目前世界航天強國都已經著手開展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2010年10月,美國明確提出要加快新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2013年底,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計劃開始研制重型運載火箭,方案中規劃的運載能力從16.6噸到130噸。
“中國在2011年也制定了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LEO(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00噸,通過現有模塊的重組可以達到125-130噸。”梁小虹說,這個計劃“任重道遠”。
運載火箭任務適應性不夠
中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還不夠。梁小虹指出,當前,世界航天大國都在分階段、有步驟開展原有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都在通過設計的模塊化、系列化,積極研制滿足未來需求的新型運載火箭。
隨著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等大、中、小3個系列運載火箭的相繼立項研制,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各類軌道能力的初步覆蓋。
“但與國外相比,中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還不夠,現役火箭的升級換代需盡早提上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還需進一步實現系列化,真正做到有效覆蓋,以不斷增強任務適應性,不斷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梁小虹指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