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定遠艦模型
沒有制海權,中國大陸會被敵人從海洋方向切割成數塊,分割包圍
黃海海戰后,中國海軍實際上已經把制海權拱手讓與日本。日本對威海衛的攻擊,并不是從海軍對海軍的作戰開始,而是先從山東的成山頭和榮成灣登陸,從陸上對中國陸軍發起攻擊,從陸上迂回占領威海衛的陸上炮臺,然后再用清軍的陸上炮臺和日本在海上的軍艦同時對威海港內的清朝海軍發起攻擊。從海軍作戰的角度看,海軍艦艇一般不和陸上的炮臺對抗的,離海岸12海里外,在敵岸炮的射程以外才是海軍艦艇活動的天下。因為陸上炮臺的抗打擊能力、恢復力都要比艦艇的條件好得多(陸上的炮臺工事可以做得很堅固,而軍艦的甲板很容易被擊穿而進水沉沒)。而清朝海軍卻把海軍艦艇的主戰場放在離岸12海里以內,在清軍的陸上炮臺被奪占后,日本人用清軍的炮打擊清軍軍艦。實際上,在1894年的四年前,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于1890年就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其中說的“要塞艦隊”思想指的就是清海軍的這種防守思想。甲午海戰是在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下打的一場失敗的海戰。海上作戰的精髓在于攻而不在于防。中國海防總是被敵從弱處開刀,登陸后再通過陸上作戰對一線海防要點進行攻擊。“要塞艦隊”思想是中國海防的致命傷。
威海衛保衛戰,是一場本不應該發生的作戰。黃海海戰后,丁汝昌應該集中所有的海軍力量,與南洋艦隊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到海洋上主動尋殲敵海軍主力與其進行海上決戰。如前所述,處在運動中的軍艦與停泊中的軍艦相比,被敵擊中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把適宜于海上機動殲敵的軍艦放在港內就如同“鳥入牢籠”,不能發揮其海上作戰的特長。“定遠”和“鎮遠”兩艦的水線下裝甲、炮塔裝甲厚度均為304毫米,在炮戰時代很難被穿透,堪稱永不沉沒的戰艦。正如《清末海軍史料》所言:“據探,日人自言,炮彈擊中‘定遠’者幾二千顆,皆不能穿其鐵甲。日艦一中華彈,輒受損。……‘松島’受一開花彈,適墜于彈堆,各彈隨之炸飛,四處激射,立時傷斃百十有一人,其船若廢”。戰直最后,“定遠”和“鎮遠”也并沒有被敵艦擊沉。在當時的技術水平條件下擁有304毫米厚裝甲的軍艦在海上可以說是打不沉的,就是采取古代的接舷撞擊戰術,也可以撞沉幾艘日艦。最后,“定遠”是管帶劉步蟾下令自己炸毀的,而“鎮遠”因觸礁受損,在威海港內被俘獲后編入日本海軍。
再看后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是先交出了海洋,才有了中國大陸上的抗日戰爭。由于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取得制海權,中國與日本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海上正面抗日作戰(有的只是配合陸軍的江防沉船阻塞航道)。從海洋方向上看,后來的日本侵華戰爭是在取得絕對制海權情況下的陸上作戰。從中國東北一路往南打,其戰法不是步步為營,逐步向南突貫。而是從北部盧溝橋和中國中部的上海淞滬幾乎同時作戰,從中國北部一下子超越到中國的中部。怎么超越?如果從陸上逐步推進是不可能超越的,因為陸上至少有高山和河流,加上中國軍隊陸軍的層層抗擊。而從日本取得絕對控制權的平坦的海洋方向超越是最快最佳的辦法。可以說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是由于制海權的取得,從海上方向首先包圍中國,然后選擇中國海岸方向防御的弱點突入,用海軍把陸軍從這些弱點處輕松地送到岸上,然后再打一場正規的陸戰。對于中國來說,如果沒有制海權,就很容易被敵從海上方向將中國分割成幾個大區域,被敵分而食之,就如同一只大象不可能被一口吞下,而必須將其切成肉塊,才能快速地下咽。
海軍作戰的主要作用在于御敵于國門之外而不是誘敵深入。海軍作戰的地域不在人們生活的陸地上,而是在沒人居住的海上。其作戰的根本目的是御敵于國門之外,在海上對敵實施進攻作戰將敵殲滅在海上。陸上作戰在擋不住敵攻勢的情況下,可以誘敵深入,這樣戰爭的結果即便是勝了,國土也是滿目瘡痍,百姓遭殃。如果失敗了,更是喪權辱國,割土賠款。所以在本土陸上作戰,無論勝敗,都是得不償失的。海上作戰則不同,如果我海上作戰勝利了,敵就不能踏上我方陸地,即便海上戰敗了,還可以消耗敵部分兵力,使敵在進攻陸上的時候減弱其銳勢,為我軍陸上的戰略展開贏得時間和空間,使敵登陸的兵力在海上受到耗損。所以,如果海戰與陸戰只能選擇其一,海戰無疑是首選。
美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所以美國本土從來就沒有被外國侵略過。奉行“門羅主義”的美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國不會介入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也要求歐洲各國不能插手美洲事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任何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美國將歐洲列強拒止于國門之外,首先要有強大的海軍實力。1823年門羅總統提出“門羅主義”時,美國并沒有強大的海軍實力,但是追求美洲不受歐洲列強侵略,實現門羅主義途徑的努力,美國歷代的總統一天都沒有停止過。美軍整體軍事實力不斷強大,特別是其海軍是全球性的軍種,由于海軍在御敵于國門之外的獨特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美國海軍的發展。在亞洲,日益強大的日本也提出了“大東亞共榮”,似乎也想炮制所謂亞洲版的“門羅主義”,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不允許其它列強染指亞洲。日本卻企圖獨自吞并亞洲,而日本海軍則充當了日本吞并亞洲的急先鋒。
海洋不是護城河,而是通向敵國母港的跳板。海洋方向不可能構成一個堅硬的防御外殼,而是“拒止”敵上陸的主戰場。后來的中國抗日戰爭,日本像章魚一樣,同時對中國伸出了多個罪惡的觸角,其觸角碰到的是中國海防的軟肋,如果碰到了尖刀,將其觸須一個個割斷,其進攻中國的想法就會縮回去。
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到處是軟肋。抗日戰爭中國海軍曾經起到過重大作用的江陰抗戰,其主要戰術是沉船,企圖在長江上設置障礙來擋住日本的多個觸角。中國海軍甚至把軍艦的艦炮拆卸下來,放到陸地上當作陸上炮臺來使用(艦炮比岸炮造價要昂貴得多,太可惜了)。軍艦在長江上不是通過機動來降低敵命中概率,而是把軍艦錨泊在江中,與長江兩岸的陸上炮臺協同組成一個嚴密的火力網,甚至有的人說:“陸海聯合作戰”。這樣的所謂“聯合作戰”,實際上是把海軍軍艦當作其在江上延伸的另一個陸軍炮臺。這樣運用海軍的辦法,是陸軍的作法,而不是海軍的戰法。
日本人從海上進攻時,總是從沒有設防的海岸線登陸突破,然后再與陸上的中國軍隊進行陸戰,而不是海戰。淞滬抗戰就是日軍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后路,然后再從陸上多個方向對上海發起合圍,致使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而導致失敗。
那么,中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未來敵人如果再次入侵怎么防?最笨的辦法就是“全線防”。建立1.8萬公里長的防線,構筑工整,部署兵力,處處設防,將海岸線打造成一個堅硬的外殼。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這種防御工程量浩大,防不勝防,基本上很難達成戰略目的。其次,就是“重點防”。如果沒有那么多的兵力,在海岸線上設立若干個要點,放棄一部分海岸線,以點控線或控面。如果敵人從非要點或要塞上陸,再在要塞之外設立若干機動兵力,通過要塞堅固陣地防御和機動殲敵二者相結合的辦法將海岸線全部控制起來,目的就是不使其突破我海岸一線防御陣地。再次,就是“陸上殲”。把海岸線完全放棄,讓敵人突擊上陸,將敵人放到陸地上來打,或者說是“誘敵深入”。在海軍弱小,在海上攔截不住敵人,而陸軍又強大的情況下也可以采取這種辦法。以上就是站在大陸軍的角度對海岸防御在作戰上的具體辦法。
如果站在海軍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辦法?如果把敵人來自海上的入侵比作二點一線(敵母港為出發點,我方海岸線為敵到達終點,中間為海上航線)的話,也有三策:第一策是“攻敵岸”,攻擊敵人的母港出發點,挫敗敵人的進攻企圖,將敵殲滅于母港內。比如日本攻擊美國的珍珠港。第二策是“遠海攻”,在海上打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在敵進攻的海上途中將其殲滅。還有一策是“近岸攻”,將敵放到我方海岸線附近的海上,通過近岸作戰,以近岸導彈和其它火力夠得著的兵力,通過以陸制海,以空制海和以海制海,在我陸海空三軍聯合火力打擊下,將敵“拒止”在濱海區域。這三策中,上策是“攻敵岸”,中策是“遠海攻”,下策是“近岸攻”。無論哪一種策略,都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目前,國防中的海防還沒有提高到應有的高度,重陸輕海的“大陸觀”制約了人們對海洋的思考。建設一支遠洋攻勢海軍是一個投資大見效慢的巨大工程,花同樣的錢用于建設陸軍比建海軍更容易取得眼前的利益。我們不能等到未來海洋權益被侵犯時,再發展國家的海上實力。
(作者系國防大學學者,曾經在海軍五種型號的驅逐艦、護衛艦上擔任過艦長。 范進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