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印度烈火4彈道導彈。
中新網1月25日報道,據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網站1月23日報道,印度將批量生產可攜帶核彈頭的新型彈道導彈。俄羅斯專家擔心此舉可能引發南亞地區新一輪軍備競賽,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引發局部核沖突,為全人類帶來極其悲慘的后果。
上述導彈是指“烈火-4”。經過一個系列三次成功試射后,印度軍方準備裝備這種武器。“烈火”系列彈道導彈是印度在綜合導彈計劃框架內研制的,射程各不相同。2012年4月印度首次測試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烈火-5”,最大射程超過5000公里。“烈火-5”和相同系列的其他導彈一樣,能夠攜帶重達1噸的核彈頭。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托佩奇卡諾夫指出,印度核力量的發展有幾個目標。首先是對抗核威脅,這些威脅不僅包括鄰國巴基斯坦,還有中國。眾所周知,中巴兩國都有積極的核計劃,都在掌握這方面的新技術,實現自身核力量的現代化。為了對抗這些威脅,印度必須建設三位一體核力量。印度現在空基核力量最為薄弱,暫時主要依靠陸基武器系統,未來將會倚重海基核力量。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只從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角度來講,能攜帶核彈頭、射程數千公里的戰略導彈有些多余。實際上,“烈火-5”和“烈火-4”一樣,最合適的攻擊目標在中國境內。無論如何都可以說,印度的野心在不斷膨脹,印度軍工系統一直都在為此不厭其煩地補充各種各樣的新論據。
支持上述觀點的一個證據是印度企圖打造某種類似的三位一體核力量。現在只有俄羅斯和美國擁有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在傳統形式上由陸基、海基和空基部分組成。分散部署核彈頭,應該能保證一旦遭到突然襲擊,不會使整個核武庫都被徹底消滅。即使任意兩個組成部分被摧毀,第三個組成部分也能夠實施反擊,確保消滅敵人,或者對敵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失。
印度除了戰略導彈之外,還有核彈頭空中運載工具,比如“幻影-2000”戰斗機。去年秋天,印度專家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殲敵者”號核潛艇的反應堆首次開始試運行。與此同時,印度正在測試國產核潛艇將要裝備的彈道導彈。總之,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印度正在謀求地區統治權,挑起軍備競賽升級,盡管印度人自己并不贊同這種評論。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軍事觀察員巴拉涅茨指出,印度早就試圖在亞太地區占據適當的位置。但是印度存在一些嚴重的領土問題,而且還有相當強大的戰略性對手,特別是中國。印度在發展自身武裝力量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不要忘記,印度同樣還想在龐大的海洋空間保持真正的存在。當然,在此方面還要考慮巴基斯坦因素。無論巴方說了做了什么,印度都對自己的鄰國極其謹慎,畢竟印巴兩國經常“擦出火花”。而且,無論美國如何大聲呵斥,巴基斯坦仍舊繼續發展自己的核導彈計劃。無論是巴基斯坦因素,中國因素,還是美國的地區活動急劇活躍的因素,所有這些因素都需要印度在國防建設中認真考慮。
能對地區局勢產生影響的還有其他一些力量,比如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團伙和以美國為首的駐阿國際聯盟,以及作為巴基斯坦潛在盟國的中國。因為一系列原因,印度一直把中國視為對手。
印度試射“烈火-4”彈道導彈并沒有引起北京和華盛頓的強烈反響。一些專家認為,地區軍備競賽已經進入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印度試驗能夠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已經不會再對其他國家形成特別嚴重的刺激,無論是在潛在盟友,還是潛在對手。
托佩奇卡諾夫認為,軍備競賽是地緣政治中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和巴基斯坦,都聲稱他們所在的地區不存在軍備競賽。但是軍事工業競爭卻顯而易見。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暫時沒有感受到自己在對方面前的無助。現在雖說談不上完全的均勢,卻能暫時保持一定的平衡。這些國家并不傾向于表現出侵略態勢。但是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都明白,新技術的出現會制造新的威脅。原則上,出現了先發制人使對方無力反抗的機會。因此中印巴三國一直都有對話,而且還在加速對話。雖然這種對話暫時只在非政府機構代表之間展開,但是其結果一直在為各國領導人所用。
如果軍事技術競爭導致任何一方感覺自己的要害易受他方打擊,則不排除認真展開地區軍備控制談判的可能,盡管暫時尚未展開過類似談判。但是,現實威脅將迫使各方開始談判。同樣的事情曾經在蘇聯和美國關系史上發生過,但是直到古巴導彈危機之后,兩國才能真正開始深入對話。
完全符合要求的裁軍談判暫時還只是未來并不確定的前景。況且一些專家還質疑核威懾理論是否適用于南亞。應該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是鄰國,導彈飛近時間僅為 3-5分鐘,基本上不給對方留下采取或者不采取謹慎的、適當的解決辦法的時間。因此印巴兩國之間的不信任總是隨著軍事潛力的增加而增加。
托佩奇卡諾夫相信,印巴兩國軍事戰略家都在推演可能對鄰國實施打擊的劇本,其中只有一個劇本最有可能發生,即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局勢惡化的情況下,雙方互相使用常規武器進行打擊,而且可能演變成普通的局部戰爭。如果巴基斯坦武裝力量不能有效守護自己的邊界,印度軍隊將會長驅直入,攻進巴境,甚至還可能對巴國腹地實施縱深打擊,在此情況下巴基斯坦將會使用核武器。第二種劇本也不能完全排除,即錯誤發動核打擊,比如某一個國家意外發射一枚導彈。幸運的是,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核力量都沒有保持戰備狀態。在不同的情況下,印巴核力量作戰體系進入戰備狀態需要10個小時到一星期的時間,這還暫時排除了自發反應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是在演習或沖突升級的情況下,核力量戰備水平將會提高,爆發核戰爭的概率自然就會增加。
軍事專家巴拉涅茨推測,率先實施核打擊的可能會是巴基斯坦,畢竟巴方軍事技術實力明顯低于印軍是不爭的事實。巴基斯坦一些政治和軍事領導人曾經表示,如果和印度的沖突嚴重升級,巴方將被迫使用最后的撒手锏,對巴方來說就是核武器。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如果事情發展到互相實施核打擊的地步,后果將會非常嚴重。不排除印巴局部核沖突升級為地區,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核沖突的可能性。這種情況的發展很難預測。
托佩奇卡諾夫認為,雖然巴基斯坦軍事潛力低于印度,但是巴方卻有足夠的力量和手段破壞印方的好事。巴方在導彈計劃方面主要倚重巡航導彈和戰術核武器。這個可以理解。印度現在努力打造的任何導彈防御系統,都無法保護印度領土,特別是臨近印巴邊境的目標,免遭巡航導彈和戰術核武器的打擊,畢竟距離非常近。巴基斯坦巡航導彈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摧毀印度首都新德里地區的目標。當然,巴基斯坦并不謀求制造與印度相同的導彈,由于巴方資源有限,不具備印方的實力,因此將會對印實施非對稱反擊。
綜上所述,可以說,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核導軍備競賽,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引發局部核沖突。在人口稠密地區,即便是所謂的有限核打擊,都將意味著在核戰爆發后最初幾秒鐘之內就會有數百萬人死亡,兩三天后會有上億人死亡,之后因為放射性污染、饑餓和其他全球性生態和人道主義災難因素,每月會有 1000-2000萬人死亡。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傷亡。但是,哪怕這種假設只有一半成為現實,這種災難的規模都應當使夢想進一步加強軍事優勢的國家清醒過來,畢竟他們現在擁有的殺傷兵器已經完全能夠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