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雪龍號破冰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中國“雪龍”號科考船7日成功脫離困境!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消息,北京時間18時30分,“雪龍”號已沖出重冰區,駛入清水區。“中國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德國新聞電視臺7日稱,“雪龍”號突出重冰區展示了中國科考船的能力,而它的使命被稱為中國對履行國際義務態度的一個縮影。中國近些年的探索邊界不斷拓展,往往引來風言風語,這次“雪龍”號出發時,就有西方媒體稱“中國盯上南極資源”。但事實給予這種偏見有力的反駁,美國《阿拉斯加派遣報》稱,“雪龍”號的救援行動表明,亞洲國家對極地地區活動的參與可以有利于該地區的所有參與者。
突圍行動歷經13小時
國家海洋局7日傍晚發布“雪龍”號成功突圍的消息后,《環球時報》記者隨后接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的電話,他表示,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及脫困應急小組成員剛與前方進行了一次視頻連線。“前方匯報,‘雪龍’號已經突破重冰區進入清水區,全船人員安全,船舶設備良好,一切運行正常。”
“雪龍”號2日成功營救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上52名乘客后,因錯過最佳航行時機,自身陷入重冰圍困。不過,“雪龍”號一直在尋求突破海冰圍困的機會。
有利時機在7日凌晨到來。此前,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多個部門組成的“雪龍”號脫困小組多次會商判斷,1月7日上午將是“雪龍”號迎來的首個最佳脫困時機。曲探宙告訴記者,窗口期很短,1月9日該水域再次轉為東南風,情況又將變得不樂觀。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工作人員7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此前兩日通過衛星云圖已經看到,“雪龍”號東側冰區的當年冰向外擴散,在清水區和當年冰區之間能夠明顯看到其融化過程。“雪龍”號被困后,中央氣象臺臺風與海洋預報中心、國家氣象衛星中心合作通過風云3號A星極軌衛星拍攝圖像監測“雪龍”號所在區域的海冰變化情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程曉帶領的極地遙感團隊負責為“雪龍”號提供最便捷和最安全的航路。程曉6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雪龍”號距離東部海冰邊緣的距離從此前的21公里縮短為14.5公里,更重要的是,這片水域的海冰上出現上千個小水塘,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利好的脫困條件。曲探宙說,成片小水塘意味著“雪龍”號只要跨過冰壩和暗流區,就能順利突圍。
“雪龍”號必須緊抓機遇。北京時間7日零時,人們翹首期待的西風果然在“雪龍”號被困的海域出現,風力逐漸達到4級。“雪龍”號東側的大量浮冰緩慢移動。
“考察隊對船周邊冰山、海冰、水文、洋流進行了連續40小時的加密觀測,開拓出一條最寬處約80米最窄處約60米的突圍航道,全員嚴陣以待,就等此時。”曲探宙告訴記者,“雪龍”號在北京時間凌晨4時許啟動“一號脫困方案”,其間船上每半小時向國內匯報一次情況,包括海冰、冰山狀況,“雪龍”號航向、破冰狀況以及當地海域風向、風速、海流等氣象要素,最終經過13個小時不間斷的突圍行動,成功走出重冰區。
據隨船記者描述,“雪龍”號一改往日大刀闊斧的作風,只能在狹窄空間緩緩倒車、加速、前進、破冰、轉向,一次次重復這些動作。一望無際白色堅冰的盡頭就是清水區的一抹藍色,“看上去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雪龍”號像啃骨頭似的,一塊塊浮冰咬上去,一個一個角壓碎,頑強擴大著地盤,發出巨大的聲響。經過十多個小時小心翼翼、百折不撓的倒車、加速、前進、破冰、轉向,約17時50分,“雪龍”號船頭剛調轉到100度左右,一次有力的破冰沖擊使橫在前方的一塊大浮冰突然裂開,讓出一條水道。“雪龍”號隨即迅速穿過,破冰突圍。
目前,“雪龍”號正航行在南緯66度45分、東經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區,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龍”號以9節的航速在海面航行,繼續踏上環南極洲的科學考察征程。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雪龍”號此行一個主要任務是建立中國在南極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相關建設人員和設備在船舶初到南極地區后已送達,所以整體建設未受影響。“但原先的整體考察計劃已無法繼續完成。”曲探宙說,“船舶順利突圍,后續考察計劃將進行調整,盡快制定出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