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沙特特種部隊與外軍聯合演習
近日,沙特國防大臣透露,沙特開始積極推動組建海灣阿拉伯國家聯合部隊。海灣國家組建十萬人的聯合部隊,并由沙特軍方領導,這與當前的中東形勢不無關系。有報道稱,海灣國家組建大規模聯合部隊是為了應對安全威脅,而這樣的威脅又來自哪里?
伊朗的軍事壓力無疑是首要原因。長期以來,中東戰略格局在美國霸權體制下,形成了親美和反美兩大陣營。反美陣營多為什葉派力量,伊朗則是反美陣營的核心。沙特阿拉伯作為親美陣營的核心國家之一,也把伊朗等反美陣營國家視為對手。
就軍事實力而言,盡管沙特等海灣國家靠石油經濟采購了大批美國軍事裝備,但伊朗的軍事實力并不在沙特等國之下。一方面,伊朗一直積極發展核力量。盡管去年11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達成了階段性協議,但伊朗具備一定的核研發能力已成事實,不可能完全放棄其核計劃。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具備運用彈道導彈和戰術導彈進行遠程打擊的能力。伊朗發展的“流星”系列導彈,型號眾多、打擊范圍廣,已成為伊朗導彈力量的支柱,是令沙特等國頭疼的安全威脅。
敘利亞內戰的外溢效應也是海灣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之一。敘利亞是伊朗的堅定盟友,兩國一起與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形成對抗之勢。敘利亞局勢動蕩讓沙特等國看到了推翻巴沙爾政權的希望。但敘利亞內戰已持續近3年,巴沙爾仍未下臺。和平解決化武危機使沙特等海灣國家欲借美國之手推翻巴沙爾政權的希望落空,令這些國家大為惱火。2014年7月,巴沙爾任期將滿,如果他繼續留任,敘局勢沒有根本改觀,巴沙爾必然更加堅定地站在伊朗一邊;如果卸任,敘利亞阿拉維派的安全難以保證,敘國內很可能陷入各種勢力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海灣國家此時組建十萬人的聯合部隊,不排除等待時機進入敘利亞發動軍事干預的可能。
此外,海灣國家也有維護其內部穩定的需要。海灣仍有不少阿拉伯國家是君主制政權,各國國內同樣存在種種矛盾,發生在巴林的政治騷亂就是明證。沙特充分認識到“巴林效應”對其君主制政權產生的重大風險,在美國的默許下,沙特組織一支名為“半島之盾”的海灣合作委員會聯合干涉部隊進入巴林,幫助巴林政府平息了暴亂。而“半島之盾”正是這次組建的十萬人聯合部隊的前身。像阿曼、巴林這樣的海灣國家并不像沙特、阿聯酋等國那樣富裕,并且存在著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教派矛盾,極易受到外界影響而發生動亂。一旦動亂失控,勢必影響沙特等國的政權穩定,以“聯合”之名組建一支相當規模的部隊,平時是一種威懾,緊急時出兵干預也師出有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