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殲20戰斗機
港媒稱,中國解放軍自行研發的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目前已處在“定型試飛”的階段,可能會在八年后裝備部隊。
據《南華早報》網站12月23日報道,《中國青年報》援引國防大學消息稱,目前殲-20的整體結構已趨于穩定,修改范圍已不大,現正處于“風險最大、耗時最長、課目最多”的定型試飛階段。
此前有分析指出,殲-20的試驗對東海和南海周邊國家造成威脅。今年7月,深圳衛視援引俄羅斯《軍事評論》報道稱,越南“為在南海與中國一較高下”,向俄羅斯求購新型VHF波段反隱身雷達,以應對未來殲-20在南海造成的威脅。
去年6月,日本《產經新聞》和《軍事研究》等報道,日本認為中國殲-20未來將把東海作為主要任務方向,為防范中國殲-20突破日本的東海防線,已開始開發新一代反隱身雷達,并計劃將其部署在日本西南地區,監視中國的殲-20戰機。
日本《讀賣新聞》本月初報道,中國空軍目前在東海還未占據對日美的優勢地位,但殲-20若在數年后投入實戰,中國空軍的實力會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根據以往經驗,第三代戰機從試飛到真正裝備部隊,大概需要五至八年的時間。由于第四代戰機的技術更為復雜,報道預計殲-20可能在八年后裝備部隊。
此前,殲-20已完成工程試飛,確保飛機能夠獨自安全地飛往進行定型試飛的基地。在完成定型試飛階段后,殲-20將進行武器打靶試飛,以試驗作戰使用效能。
報道稱,殲-20的特色是單座、雙發、雙垂尾、帶邊條鴨式氣動布局,且采用DSI進氣道,隱身效果、機動性、穩定性、近距離格斗能力和編隊攻擊能力強。據稱,殲-20的熱隱形能力等同于最近研制成功的美國F-22戰機。
報道同時指出殲-20的三大缺點,包括從俄羅斯購入的發動機無法滿足殲-20的水準,氣動布局不足,影響飛機的機動能力和隱身效果,還有兩臺發動機過于靠近,對整體結構產生不良影響。
殲-20是一種多用途重型戰斗機,起飛重量近30噸,航程可能達到4000公里以上,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如果駐守海南,將可覆蓋整個南沙群島的所有島嶼,并可以對駐守在關島的美軍F-22和F-35等戰斗機進行攻擊作戰。
報道還稱,雖然殲-20目前尚未成熟,但未來如能解決空中隱形作戰的問題,將更加有利于中國奪取制空權,同時給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安全增加更加強有力的砝碼,還會對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與地緣戰略形勢帶來巨大影響。”。
報道說,中國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設計新型隱形飛機。90年代后,中國第四代戰機殲-20項目正式啟動。2011年1月11日,殲-20在成都首飛成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