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科院”研制無人機的圖譜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據臺灣《聯合晚報》22日報道,臺灣“中科院”的“長征計劃”,5年耗資近30億元(新臺幣,下同),為臺空軍研發戰略無人偵察機(UAV)。但因無法滿足臺空軍作戰要求而無法量產,這實際上也宣告了該計劃的失敗。
報道稱,“長征計劃”是“中科院”仿美軍“全球鷹”無人機構型研發的長滯空型無人偵察機,計劃年底結束。但“中科院”研發出的原型機未達到臺空軍修改后的作戰需求。
臺灣“國防大學”解放軍研究所副教授張競表示,臺灣研制近海偵察型UAV是可行的,但因為負擔不起衛星導控等接口設備,要用UAV做遠程偵察甚至攻擊之用,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知情官員稱,臺空軍要求長征機必須能前往大陸江西與廣東沿岸一線的軍用機場執行偵察任務,因“中科院”研發的UAV無法在這么遠的距離有效操控,續航力也有限,無法達到臺軍要求。
臺灣近年在無人機領域投入很大,“中科院”投入的研發預算至少已超60億元,研發出各式固定翼型、旋翼型中小型UAV。臺灣還欲耗資8億元打造專攻先進無人機引擎的“迎曦計劃”。日前在桃園舉辦的防衛技術展上公開展示了“中科院”自行研發的UAV家族,包括已在臺陸軍戰備服役的“銳鳶”偵搜UAV、正在陸軍航特部測試的“紅雀”便攜式偵搜UAV、小型“翔鳶”UAV與旋翼型“魔眼”UAV。其中還展出戰略型UAV模型,有猜測認為是“長征計劃”的成品。
《聯合晚報》稱,“中科院”并未放棄爭取臺灣軍方繼續投資UAV的努力,又推出外觀如B-2轟炸機、配備導彈艙設計的無人攻擊機構想。(張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