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下海”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夢想。嫦娥三號探測器正在準備登陸月球的同時,作為“蛟龍”號深潛器的未來駕馭者,中國第二批6名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學員也于10日公開亮相。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劉峰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學員培訓外,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也預計2014年底完成竣工驗收。
據介紹,第二批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學員選拔從今年7月開始,經過報名、初選、復選、定選及政審考察等18個環節,已成功選出6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985年出生,最小的1990年出生。他們將從明年開始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并在2016年通過考核后最終成為正式潛航員。據介紹,第二批潛航員學員培訓學成后,中國將擁有8名潛航員,他們既可完成主駕駛任務,還能負責深潛器的維護、保障、布放和回收等工作,初步保障“蛟龍”號的業務化運行。
這批潛航員學員中還包括兩名女性學員。和女性航天員一樣,女性潛航員學員的出現同樣引起外界的關注。劉峰介紹說,全球已經有女性潛航員作為深潛器駕駛員下潛的先例,與航天員不同,駕駛艙內部沒有氣壓或失重問題,不會對人體生理有特殊影響,也沒有發現女性生育會因此受到影響。劉峰說,女性更心細、更有耐心,從一定程度上看,更符合載人深潛的要求。她們和男性學員的選拔標準一致,也將擔負相同的任務。不過由于深潛器空間狹小,衛生設施有所欠缺,如果是女性科學家在水下執行科研任務時,顯然由女性深潛員駕駛深潛器更為方便。
對人類而言,深海被稱為比太空更陌生的領域,因此載人深潛器的水下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劉峰說,“蛟龍”號艙內的生命支持系統能確保艙室的空氣成分、壓強等環境與地面基本相同。因此對于潛航員而言,主要挑戰是人在密閉空間里需要待上十多個小時,對心理素質的考驗很大。據介紹,各國深潛器設計的每次下潛時間不超過12小時,即天亮時下潛,天黑前回收。目前“蛟龍”號最長水下工作時間已接近12小時。不過劉峰說,盡管“蛟龍”號的下潛深度大,但安全性非常高。“到目前為止,各國載人深潛器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人命事故,而且‘蛟龍’號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全球載人潛水器里最多的,多達9種”。
除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之外,中國不久前還成功試驗了“潛龍一號”6000米級無人無纜深潛器和“海龍”號無人有纜深潛器。劉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深潛器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例如“蛟龍”號的特點是定點作業能力較強,能針對特定作業面進行精細的調查。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深潛器適合大范圍的地形調查,但沒有取樣能力。“海龍”號可以海底取樣作業,但由于它拖著纜線,靈活性就比“蛟龍”號弱。不過“海龍”號依靠海面船舶提供電力,能在海底長時間工作。
據介紹,“蛟龍”號明年將完成兩個航次的調查:五六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區對環境和資源的勘探;年底到西南印度洋,開展熱液硫化物區的資源和生物勘察。劉峰強調,熱液硫化物區就如同海底石林,“蛟龍”號在其中航行對潛航員的駕駛技術、勇氣以及方案的制定都提出更高要求。這批潛航員學員在接受理論培訓之后,將參加明年所有“蛟龍”號的實驗性應用。
隨著國家深海基地和‘蛟龍’號母船的建設,今后‘蛟龍’號將會逐步實現商業化運行。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石青峰表示,未來深潛技術由科學探索轉變為深海旅游等產業應用后,也將具備很好的商業前景。 (馬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