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利劍”無人機日前成功首飛。
中國隱形無人機“利劍”出鞘
“一架酷似回力鏢的飛行器輕盈地飛上藍天,如同一只鷹隼警惕地搜索地面移動目標,突然發射內艙掛載的導彈,準確命中目標……”這是海外媒體對中國最新曝光的無人戰機的描述。據“俄羅斯之聲”網站報道,中國新型隱形無人戰機——“利劍”于北京時間11月21日13時左右成功完成首次試驗飛行,這架編號為001的無人機集偵察和打擊于一體,表明大力推進軍事現代化的中國進步神速。
“低調而華麗的成果”
據報道,“利劍”無人機由中航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由以生產巡航導彈和教練機著稱的南昌洪都公司制造,在西南某試飛中心成功完成首飛,歷時近20分鐘。“利劍”無人機于2012年12月總裝下線,從今年5月起陸續在中國的網站和媒體上現身。美國“軍事圖片”論壇等網站很快確認它是中國最新研制的無人攻擊機,其造型與名聞天下的美國X—47B和歐洲“神經元”相似,而X—47B此前在“杜魯門”號航母上進行過起降作業,歐洲“神經元”也剛剛經過飛行測試。“利劍”的首飛,無疑使中國進入國際上制造大型隱形無人作戰飛機的俱樂部。
目前,外界并不了解“利劍”的研發進展、詳細性能以及服役的時間表,但該機此次首飛的時間恰與美國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發布最新中國軍事發展報告“重疊”,不能不引起外界猜測。美國“戰略之頁”網站甚至推測中國可能以“軟曝光”(即由民間人士發布先進武器照片)來“顯示肌肉”,以抵消美國報告對中國的無端猜忌與指責。
美國《航空周刊》認為,“利劍”亮相,表明中國旨在證明自己的“軍事技術正在趕超西方”。僅以無人機領域為例,21世紀初,中國無人機研發進度仍較緩慢,但在2011年后,中國無人機產業呈現爆發性成長,“暗劍”、“翼龍”、“彩虹”等一系列技術成熟的軍用無人機相繼問世。分析人士指出,世界各國對無人機的發展方向還處于探索之中時,中國已經在迅速追趕這股潮流。從近幾年中國展示的無人機模型和飛行視頻可以看出,中國很可能像美國一樣,已經擁有從袖珍手拋式低空無人機到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在內的完整無人機體系,取得了“低調而華麗的成果”。
“利劍”長于“防區外打擊”
據香港《亞太防務》雜志報道,“利劍”的機長達10米,翼展大致達到14米,通體噴有隱形涂層。該報道分析稱,中國無人機的這種設計旨在提高續航能力和增加有效滯空時間。
就像一些戰爭大片里那樣,無人機作為一個無人作戰平臺,能否隱形是高于一切的指標,否則不但自己當不了獵手,還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獵物”。從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和照片分析,中國的“利劍”無人機無疑整合了當今頂尖的隱形概念和技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利劍”的外觀非常緊湊,就如同一只大型號“三角形飛去飛來器”,對機翼前緣、進氣口、外掛武器和油箱等容易發出較強反射信號的部分都進行了修正。比如,它有一個較大的內置彈艙,把容易被發現的彈藥藏于體內,形成較好的流線造型。第二是表面涂層很有學問,一旦“利劍”正式服役,一定會涂抹上吸波材料。說到吸波涂料,其實和普通人常見的吸熱保溫涂料性質相似,只不過它的功能是通過吸收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等的能量,抑制目標表面的特征信號,使之難以被敵方探測系統發現罷了。從“利劍”的發展規劃看,它使用的是先進的雷達吸波涂料,一旦涂料吸收到敵方發射來的雷達波,會迅速轉換為熱能耗散掉,從而保護機體不被發現。第三是“利劍”的機體細節頗為考究,將普通飛機表面常見的鉚釘等突出物一概取消,使得敵方探測更加困難。
至于“利劍”的打擊能力,境外媒體普遍認為它能攜帶多枚精確制導彈藥,慣于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有人認為“利劍”無論從體形、構造乃至動力裝置,都比較類似歐洲“神經元”無人攻擊機。它重約10余噸,載彈量約2噸,航程可達4000公里。據悉,“神經元”的機身內部,即發動機進氣道的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戰斗載荷艙,每個艙內可以安放一枚空對地或反輻射導彈,或者一枚250—500公斤的制導炸彈。從這一層面來說,不管是“利劍”還是“神經元”,都與普通有人戰斗轟炸機并無兩樣,它甚至可以長途跋涉,突襲敵軍軍用機場。因此外界分析認為,“利劍”有望接近或達到歐洲“神經元”的水平,不僅能夠偵察,還能發起導彈攻擊。俄羅斯軍事專家費杜季諾夫曾表示,無論中國還是俄羅斯,正努力使自己的無人機研制水平向美國X—47B、X—45無人機看齊。與戰術導彈相比,隱形無人攻擊機的主要優勢在于可對局勢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一旦戰局發生變化,已發射的導彈無法有效改變飛行軌跡,而無人機在飛抵目標上空后可以進行偵察和補充偵察,還可進行精確打擊,這對打擊小股武裝力量非常有效,尤其是當他們藏身山區時最有效。”
中國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利劍”亮相,在國際軍界引起關注。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認為,“利劍”模仿了該國米格公司正在發展的“鰩魚”無人攻擊機。該網站稱,“鰩魚”的動力裝置是俄羅斯克里莫夫公司研制的無加力型RD—33渦扇發動機,它的衍生版RD—93卻是中國航空工業廣為使用的動力源,特別是沈飛去年首飛的殲—31隱形戰斗機就是用RD—93作為動力。“因此,不排除‘利劍’使用同樣動力裝置的可能性。”
美國蒂爾戰略預測公司分析師司登猜測,中國一定是參照了一些“成熟的無人機設計”,進而在無人機的指揮控制和操作概念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司登表示,嚴格意義上的無人機除了飛機機體之外,還包括飛行控制系統、導航系統、數據鏈系統、發射回收系統、電源系統等支持系統。無人機要充分發揮作用,背后的支持系統和飛行器同樣重要。他認為,中國無人機在總體技術水平上與美歐還存在差距,“這一點也為中國官方媒體所承認”。
不過,也有美國相關研究機構認為,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正在順利進行,而預警機的研制成功也說明中國可能擁有了速率高、保密性強的數據鏈。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在去年7月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在無人機方面的最新進展“令人擔憂”,其在無人機系統上的投入如果超過美國,就可迅速彌補中美兩國間存在的技術差距;中國可能會成為全球無人機系統領域的“可怕競爭者”,甚至在未來成長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個無人機大國。
事實上,無論國外出于何種目的渲染中國的無人機,中國自己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英國著名思想庫“國際戰略研究所”近期公布了一項有關全球無人軍機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是全球使用無人機最多的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的“后起之秀”正奮起直追。其中,美軍目前至少有678架現役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分屬于18種不同型號,其中有14種是重型無人機,包括MQ—1B“捕食者”無人機。而中國,包括最先進的軍用無人機在內,應該還不超過300架。(作者 羅山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