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雨中搶修坦克
海南省軍區探索提高所屬駐島部隊裝備獨立保障能力
火炮戰車大修不再過瓊州海峽
五指山麓,煙霧氤氳。9月中旬,海南省軍區一場實兵實裝演練在這里展開。 激戰中,某新型火炮突然“受損”,被快速送到附近的裝備綜合保障基地,在專家通過遠程維修網絡的幫助指導下,官兵迅速排除故障。
演練中,記者看到,指揮員通過信息指揮平臺自動報送需求、生成保障計劃、調控裝備物資流向,異地同步指揮保障行動,基于信息系統的裝備保障能力成效初顯。
這一幕幕情景,往日不可想象—— 瓊州海峽,一水隔海島。曾經,駐島部隊大型裝備一旦損壞,只能送到內地修理,島內島外奔波來回運送,耗時費力成本高。海南省軍區裝備部部長陶方元介紹說,為提高海島一線部隊裝備獨立保障能力,海南省軍區整合裝備保障資源,分片、分方向分別在瓊北、瓊中、瓊南三個地區建起集“搶、修、供、運、保”等功能于一體的裝備綜合保障基地,在每個基地成立應急搶修分隊,對周邊區域駐軍部隊實施全天候保障。
置身瓊中某裝備綜合保障基地,各種先進的信息化維修設備琳瑯滿目:智能車輛檢測線、多功能火炮維修平臺、輪胎拆裝機、不解體檢測儀等檢測設備和維修工具一應俱全。
“以前哪有這樣的條件?那時島上部隊武器裝備主要是運往內地大中修,一門重型火炮送修,費用比就地維修多出很多!”裝備部高工許森介紹說,作為海南第一座裝備綜合保障基地,這里目前已具備對海南省軍區所屬部隊的軍械、車輛、工程裝備大中修能力,坦克、雷達、光學儀器、陸軍船艇等裝備也能完成中修。
走進省軍區裝備保障中心,記者發現有專家全天候在網上值班。無論是地處“天涯海角”的東瑁洲島哨所,還是萬泉河畔的某海防團,裝備一旦出現故障,都可在第一時間獲得遠程技術支援。 前不久,駐島某部急需一批維修器材。接到需求報告,助理員時李在電腦上輸入各種配件名稱、型號和數量,迅速從數十個倉庫里完成了搶修器材的定位和發放。
高效的保障,也得益于裝備標準化配載體系的構建。針對駐島部隊裝備戰備物資標準不統一、種類不完備、信息化含量不高、存儲裝載不便于機動等問題,海南省軍區裝備部探索裝備物資戰備標準化建設新模式,修訂完善單裝戰備配載、裝備保障要素、裝備保障單元量化標準,初步構建了涵蓋軍械、防化、車輛等專業,由武器、彈藥、攜行物資、工具器材4類共100多個定位標準構成的機動配載標準體系。
軍民融合,更是讓海島裝備獨立保障能力顯著提高。2012年4月,一場首次利用裝備動員信息系統異地同步展開的軍地聯合演練在瓊島舉行。在此前半個多月內,全島共有上千名具有維修技能的民兵預備役人員被緊急征召待命。
演習中,隨著指令不斷發出,4項國防動員信息新技術陸續應用于演練,多次依托科技支前力量為部隊排除裝備故障。作戰前沿,分散在多家地方單位的數萬臺軍民通用裝備設備和數千名技術人員快速集結到指定地域展開作業。
據悉,海南省軍區裝備部完善了裝備動員指揮、通用物資預儲、保障人員征召、通用裝備征用等機制,與多家技術力量雄厚的修理廠家簽訂聯保協議,并先后組建了預備役部隊裝備保障機構和民兵裝備技術保障大隊。如今,島內通用裝備修理廠、技術骨干力量、通用車輛船舶等預置物資和預征人才均實現了網上可查詢、隨時可調用。 (記者 劉中圣 石瑞寧 廖寶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