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六號”系列無人機(原文配圖)
車窗外,高樓林立的都市和熙熙攘攘的繁華被拋得越來越遠,一排排平房和綠油油的菜田逐漸躍入視野,最終汽車停在昌平區沙河鎮東坨村一處小院。這里正是記者此行的目的地——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無人機研發基地。
一進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圈實驗室,無人機裝配實驗室、機載電子設備實驗室和機件加工實驗室三面環抱,形成了作為“前院”的辦公場所。“前院”后面是由宿舍和餐廳構成的生活區,大氣所無人機研究團隊的二三十位科研人員一年四季就生活在這里。
8月的晌午,烈日炎炎。在裝配實驗室,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圍著一架藍白紅三色飛機忙得熱火朝天,飛機機身上寫著“SINOPROBE”字樣。
“這架是‘遠征六號’系列無人機,兩翼寬8.1米,機身長4.7米,個頭兒是裝配間最大的。它一次可以裝4個油箱,飛行30小時以上。”無人機課題組負責人黃曉松告訴記者。
據介紹,“遠征六號”系列飛機是我國“十二五”期間深部探測項目專用的低磁航磁探測無人機。它首次把無人機和國際上領先的超導航空磁力儀、氦光泵航空磁力儀等技術相結合,用于礦集區立體探測。
“它的飛行高度可以覆蓋150~6000米的近地空間,兼具無人機的靈活性和超導磁力儀的高靈敏性,是未來我國探測地下礦藏的核心裝備之一。”黃曉松介紹,無人機的研制由大氣所負責,核心載荷超導磁力儀的研制由上海微系統所負責。
為了輔助探測,黃曉松等人還給它裝上了“眼睛”和“耳朵”——全方位高靈敏攝像機和風速管。
除了這款民用的大個頭“遠征六號”之外,在300多平方米的裝備間中,還有小個頭的“遠征六號”、用于國防潛飛的“遠征2號”、“遠征3號”等十多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
“我們計劃在這個月內試飛‘遠征六號’。”系統控制工程師賈志勇一邊接著一根地線一邊告訴記者,汗水已經打濕了他的一大片衣服。當記者問他累不累時,他笑道:“習慣了。室外試飛的時候,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是常有的事。”
在機件加工實驗室,模具師傅陳立平一邊拿著圖紙比畫,一邊拿著一個機翼走進一個大“烤箱”。炙熱的溫度讓“烤箱”里的空氣有些變形。
“這是烘箱,現在里面的溫度只有四五十攝氏度,最高溫可以達到150攝氏度,主要用來給模具定型。”陳立平說。據介紹,每架飛機成型前,都要先根據設計圖紙做出模具胎型,玻璃鋼、碳纖維等很多材料不僅粉塵多,而且硬度大,需要在高溫烘烤下才能成型。
據黃曉松介紹,無人機研制包括設計、制模、加工、試飛等階段。目前,大氣所無人機研發團隊已經有12位核心技術工作人員,還擁有專業的飛行技術服務隊伍,可完成固定翼無人機的設計、制作及各種驗證飛行試驗。
“現在,我們已經收到來自歐洲、黎巴嫩、蘇丹等國的訂單,下一步的任務就是產業化。”黃曉松說。目前大氣所已經和淮南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淮南研究院,建立無人機研發基地,推進無人機基礎研究和技術轉化。
在黃曉松看來,目前,國內無人機研制總體技術已比較成熟。比如在控制系統方面已可以自主研制自動駕駛儀,然而在動力系統方面,發動機等關鍵設備仍需從國外進口。
“一臺進口發動機的價格在六七萬元人民幣左右,單純依靠進口會受到國外技術壟斷限制,成本過高,不能滿足國內產業化需求。”黃曉松指出,未來我國無人機核心技術國產化仍很關鍵。(記者馮麗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