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日本生產的F-2戰斗機編隊升空巡航
美國《防務新聞》雜志7月21日刊載文章稱,日本正在為放松武器出口限制而做努力,但仍將面臨諸多阻礙。
該文章指出,對日武器出口長期禁令的放松,或許意味著日本軍工業向全球市場的邁進。在2013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會晤時,兩國日本將向印度出口15架由日本新明和公司制造的US-2水上飛機事宜達成共識。隨后在7月,日本同英國就武器裝備的研發和生產簽訂協議,并在安全信息方面展開合作。兩國最初的合作內容僅限于化學、生物以及放射和和防護設備方面。
對于日本逐漸打開武器售賣的局面,日本最大的工業游說團體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國防生產委員會的負責人對《防務新聞》說道,直到2011年,修訂后的限制條款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日本對外銷售武器,但日本的胃口不會僅限于此。借助高層領導的外交努力,日本正試圖向外擴展銷售。這名負責人:“事實上……英國副外交大臣將于下周訪問日本,我們會同他進行會談,聽聽他的解釋。英國現在很樂意深化同日本的合作。”
對此,來自日本同志社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日本軍工業的專家村山裕三則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村山裕三認為,上述交易出于政治目的。自2012年12月起,安倍政府強力推進防務合作,特別是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部分原因是為了抗衡中國。這種種動機應被視作超出美日同盟之外為擴大國防技術合作而設定框架。
“為了對抗崛起的中國,日本急于發展同類似澳大利亞以及東盟國家的防務技術合作關系。而現今的動作只是小小的開始。”村山裕三解釋道。
然而,相關分析人士指出,日本要沖破出售武器的限制,仍要面對兩大門檻——懸而未決的法律層面以及結構層面的問題。
就法律層面而言,關于武器售賣的限制依舊十分嚴格,并且相關條例并不明確。日本若繼續實施該項禁令,嚴格控制向第三方輸出武器,以免因武器出口活動而加劇國際沖突。就結構層面而言,日本防衛省數據顯示,日本的采購主要由少數大型電子和機械制造企業把持。而在這些企業中,武器和相關設備的采購在總營業額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平均只占4%。而依賴這種小批量購買,日本的公司無法形成足以參與國際競爭所要求的規模經濟。可見,在掙脫武器出售限制上,日本想得償所愿并非易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