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新藏線山路上的解放軍車隊
印度雷迪夫網站7月19日報道 中國對印度擬在中印邊境組建山地打擊軍的計劃反應謹慎,官方媒體則對這一動向予以忽略。
中國外交部書面回答印度報業托拉斯對中方反應的詢問時表示,中印兩國政府簽署了多份關于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及在軍事領域采取增強信任措施的協議。
簡短的回復中沒有直接提及印度政府批準組建山地軍一事,而只是表示,兩國邊境地區的總體形勢是和平、穩定的,中方愿意同印方共同努力維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為增強印度軍隊在實際控制線一帶的作戰能力,政府17日批準斥資約6500億盧比(約合670億元人民幣———本報注)組建一支部隊,包括在與中國交界地帶增加部署5萬名軍人。
迄今為止,北京的官方媒體對印度組建山地軍一事未予以報道。
【印度雷迪夫網站7月19日文章】題:印度是如何向中國學習的(作者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斯里坎特·孔達帕利)
經過了為確定部隊構成、預算分配、軍種的角色與使命以及因為國防與外交/安全部門之間的官僚扯皮而引起的延宕,在得到內閣安全委員會的批準之后,組建打擊軍團的方案具體成形了———這是印度第四支這樣的部隊,不過也是最新一支專門用來打山地戰的部隊。
這個擬議中的軍團將下轄3個師的兵力。一旦邊境對面的國家膽敢入侵印度,那么這個軍團可望把戰爭引入西藏,從而加大對方的損失。
盡管有人對組建這樣一個打擊軍團的必要性表示懷疑,但是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支持了這一設想。
第一,時任陸軍參謀長的迪帕克·卡普爾上將在2009年末曾宣稱,除了考慮巴基斯坦和中國的核武器因素之外,印度軍隊正在加緊適應核態勢下兩個戰區同時交戰的情況———其中一個戰區針對的是巴基斯坦,另一個則是中國。
第二,中國崛起所導致的中印之間日益加劇的軍力不對稱明顯表現為印度對鄰國的談虎色變。中國最近提出了多項領土收復的主張。
這種日益加劇的不對稱反映在了軍事預算的劃撥以及實際的軍力上。中國的軍費(官方數字是1200億美元)是印度國防預算的3倍以上。在今后20年里,預料中國的國防開支將超過美國,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
在這些數字中,估計中國把軍費的將近四分之一用在中印邊境,具體表現為過去兩年在西藏及周圍地區進行的30多次軍事演習,包括最近派駐的殲-10和蘇-27多用途戰斗機在內的軍事部署,以及官方媒體故意發出的關于中國導彈現在具有陸路/鐵路機動能力的核威懾信號。
軍力的不對稱還反映在部隊兵力上。印度現有4個軍團———即第14、第3、第4和第33軍團,它們下轄10個山地步兵師,總兵力將近22萬;而中國負責與印度接壤地區作戰任務的成都和蘭州兩個軍區下轄4個集團軍,分別是第13、第14、第21和第47集團軍,總兵力約為40萬。
在增兵5萬作為打擊軍團建制的一部分的情況下,印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軍力的不對稱。
第三,自從印度1998年進行核試驗以來,中方邊境巡邏部隊對實際控制線的越界明顯增多。在兩國邊境的東段和西段,這種越界行動的平均次數估計達到了3位數。
實施組建打擊軍團的決定表明印度正在向中國學習。在國家安全問題上,中國一向當斷則斷———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全力以赴解釋了這種絕不含糊的立場,即便它對抗的是當時最先進的美軍。印度需要從中獲得啟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