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滑躍起飛
米格-29K很難打敗殲-15
作為中國航母遼寧艦的主力戰機,殲-15時常成為印度航母載艦戰機米格-29K的對比對象。
首先就機動性而言,殲-15戰機所配備的是中國WS-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水平與俄羅斯的AL-31FN發動機相當),這款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32千牛;而米格-29K在換裝新RD-33的3M序列發動機后,其最大推力僅為87.4千牛,遠遠落在殲-15后面。
其次,就航程而言,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最大速度為270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35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是1200公里。米格-29K的最大航程為3000公里,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
第三,在航電設備方面,盡管殲-15尚未完成定型,但已大量采用了基于MIL-STD-1553B雙向數據總線的聯合式航電系統;與殲-15同系列的殲-11B戰斗機已經采用了先進的帶綜合特征的聯合航電系統。米格-29K的航電設備僅僅只是以MIL-STD-1553B雙向數據總線為基礎。也就是說,殲-15非但不會處于下風,甚至會比米格-29K更加優秀。
第四,在武器掛載方面,殲-15為重型機,米格-29K只是一款中型機。殲-15的最大優勢之一在于其掛載的靈活性,擁有8個掛點可以掛載重型武器,能掛載單彈重量超過4噸的超重型武器。米格-29K雖然有8個外掛點,但是連一個像樣的重載掛點也沒有。相關數據顯示,米格-29K的載彈量只有殲-15的一半,也就是說米格-29K的戰力只是殲-15的一半。
可以看出,殲-15作為一款重型艦載機,具備超音速性能優良、載彈量多以及滯空巡邏時間長等突出優勢。因此,米格-29K很難打敗殲-15。
與“超級大黃蜂”互有優劣
殲-15戰機雖然不輸于與俄印主力艦載機米格-29K,但與美國主力艦載機F/A-18E/F“超級大黃蜂”相比,互有優勢。
據介紹,“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是美國海軍最新型的戰斗攻擊機,由F-18C/D發展而來,E型為單座,F型雙座。這款戰機配有先進雷達和電子戰系統,人機工程優良,且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配合AIM120導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在第三代戰斗機中應該是比較強的。
據稱,雖然“超級大黃蜂”戰機的定位是戰斗攻擊機,所以就機動性而言不及殲-15,但是作為艦載機,其攻擊性能比殲-15更強。
就航電系統和空對空導彈而言,“超級大黃蜂”戰機顯然要比中俄艦載機成熟許多。另外,這種戰機還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這些優勢,能夠彌補其機動性的不足。
據比較,殲-15比“超級大黃蜂”體積更大,爬升率、作戰高度、作戰半徑等攸關戰機機動性的方面占有優勢,如果飛行員技術相當,在空戰纏斗當中,“超級大黃蜂”戰機有可能會吃虧。不過,鑒于殲-15采用滑躍起降,載重必然會降低,燃料和武器不會滿載,這會影響殲-15的實際戰斗力。
就航電系統而言,2005年前生產的“超級大黃蜂”采用了APG-73雷達,而之后的型號則換裝了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未來美國還準備設計內置式彈倉以提高隱身性能。殲-15繼承了蘇-33的設計,安裝了IRST紅外前視系統,稱之為“光電雷達”。中國研制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已被證實,但殲-15在現階段采用AESA雷達的可能性很低。很明顯,在這方面,殲-15落后于“超級大黃蜂”。
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今年首次進行遠洋訓練,殲-15艦載戰機進行了多批次起降飛行訓練,其搶眼表現迅速成為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的重點。遼寧艦還將針對大量的海上戰技術課目進行訓練。那么,作為航母戰斗力主要表現形式的艦載機,殲-15是如何研發成功的?與俄美等國的主力艦載機相比,殲-15具有哪些特點?
殲-15“七劍下天山”
據“人民網”報道,殲-15是中國首代艦載戰斗機,攻防能力突出,機動性優秀,對海對地打擊能力強,能夠發現并摧毀敵方海上大型移動目標。據介紹,殲-15戰機配有30毫米機炮,可攜帶使用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62遠程反艦導彈、霹靂-8/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空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
報道稱,中國目前共生產了8架殲-15艦載戰機,其中7架為單座型殲-15戰機,一些媒體形容這是“七劍下天山”。外國媒體普遍認為,在遼寧艦上起降的飛機至少有5架,即552、553、554、555和556號飛機。
2012年11月25日,殲-15戰機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在遼寧艦上成功起降。“新華網”報道說,這表明解放軍海軍最終掌握了艦載機起降技能,航母和戰機已經能夠相互協同。另外,2012年11月3日,中國成功首飛了殲-15S雙座型多用途戰機。目前,剛剛完成首飛任務的殲-15S雙座戰機有一架正在試飛中。
海軍軍事專家李杰近日表示,遼寧艦真正生成戰斗力尚需一段時日,未來我國航母還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和訓練。“起降就等于剛學會走路,你還得會打仗。”李杰說,航母還將針對大量的海上戰技術課目進行訓練。李杰認為,航母編隊中,艦和艦之間相隔幾十海里,有時甚至不在對方視線范圍內,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和試驗以培養戰力。
殲-15融合蘇-33與殲-11B技術
據稱,為了節省研制時間,中國的殲-15直接沿用了蘇-33戰機的氣動布局。至于機體結構和材料方面,則是以蘇-33原型機T-10K-3為基礎(防腐蝕抗沖擊結構,折疊翼,起落架等),并集成了殲-11B/BS的研發成果。為了盡快形成戰斗力,殲-15戰機采用了與殲-11B/BS水準相同的航電設備,能夠基本滿足當前及未來數年內中國航母艦載機以奪取海上制空權為主的任務需求,也完全具備強大的對海打擊能力。
中國從烏克蘭得到了蘇-33的原型機T10K,并以此為基礎順利研制出了國產艦載機殲-15。據俄羅斯《晨報》稱,盡管殲-15戰機外形上與蘇-33相似,但是前者實際上有許多改進,特別是在飛機結構方面。
臺灣《尖端科技》指出,殲-15融合了蘇-33與國產殲-11B戰機技術,還大量采用了復合材料,以降低戰斗機重量,因而一般預估殲-15的空重、推重比、作戰半徑、武器載彈量與機動性能,將會優于蘇-33。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也認為,殲-15不僅在雷達、航電設備、武器方面與蘇-33有所差異,發動機也不同,因為殲-15使用國產發動機,并會配備自行研制生產的射程可達400公里以上的魚鷹-62反艦導彈,對美軍航母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
殲-15“不用滑躍也可起飛”
殲-15在2009年研制至今已有近四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殲-15完成了包括陸上訓練及多批次起降飛行訓練的全面試飛。今年5月10日,中國海軍首支艦載航空兵部隊在渤海灣正式組建,標志著中國航母部隊開始形成戰斗力。
事實上,在中國海軍艦隊航空兵發展過程中,殲-15戰機只是中國艦載機發展的開端。這款戰機的主要任務是在十年內為中國構建一支隨時可用的艦載機作戰力量,同時培養出成熟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未來比殲-15更小、性能更好的殲-31殲擊機也可能會加入到艦載機行列中來。
據介紹,殲-15戰機采用多種加油方案,標準內油約5200公斤,最大內油超過9000公斤。在無需動用副油箱的情況下,其航程就可超過3000公里。在最大內油配置情況下,飛行阻力也不會增加,空出來的掛點可用于掛載各種重型精確制導武器,具有最高的作戰靈活性。
殲-15戰機還具備超音速性能,適合制空和防空作戰,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掛載靈活性極佳,該機擁有8個可以掛載重型武器的重載掛點,各個掛點間距大,可掛載各種大直徑武器,機身腹部兩個前后布置掛點聯合起來使用,可掛載單彈重量超過4噸的超重型武器。
作為遼寧艦的主力戰機,未來殲-15戰機將與固定翼預警機、反潛直升機、艦載教練機等艦載機相互配合,形成聯合網絡作戰系統。這將會使中國海軍首次在遠海建立完整的空戰體系,從而有力地保障海軍水面編隊維護國家安全與海洋權益的能力。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只要再造兩艘與“遼寧艦”類似的航母,配備殲-15及其改進型艦載機,就足以徹底改變亞太地區海上力量的對比,大幅鞏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
有了艦載戰機,解放軍還需要培養熟練的飛行員。鑒于艦載戰機需要在有限空間且處于顛簸狀態的航母起降,所以其難度要遠高于岸基作戰飛機。根據美國海軍的說法;艦載機飛行員在航母上降落時的緊張程度甚至要超過空戰的時候。因此先進的艦載教練機對于航母編隊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目前解放軍海軍正加大在這方面的訓練力度。今年遼寧艦首次出海進行科研試驗和訓練,期間解放軍先后進行了艦機適配性試驗、艦載機飛行指揮與保障作業流程訓練、艦載機著艦技術恢復性訓練等多項科研試驗和訓練內容。6月19日,殲-15在渤海某海域進行了多批次起降飛行訓練。國內專家在觀看戰機起降細節后,甚至斷言說,殲15根本不用滑躍起飛就可以起飛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