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稱中俄蘇-35談判成功接近尾聲單價達0.8億美元
據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刊6月28日報道,不久前舉行的巴黎布爾歇航展上,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試飛員博格丹駕駛最新型蘇-35S多功能殲擊機首次進行飛行表演。專家認為,蘇-35高調亮相國際航展有助于其出口合同的簽訂,目前已經約有10個國家對其感興趣,而中俄24架蘇-35供應合同談判已經成功接近尾聲。
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公司總經理切梅佐夫6月10日曾經表示,俄羅斯期望能在今年下半年和中國簽訂蘇-35殲擊機銷售協議。此前5天,俄方還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機場上為中國軍事代表團安排了蘇-35S殲擊機的飛行表演,表演飛機機身編號“07紅”,是2009年根據俄空軍采購合同制造的第7架量產型飛機。現場觀看表演的俄羅斯專家證實,蘇-35給中國專家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包括曾經參與研制蘇-27SK和蘇-30MK殲擊機仿制品的設計師。
盡管切梅佐夫拒絕指出中俄計劃簽署的蘇-35合同價值和飛機數量,但是已經有媒體披露稱,預計供應24架飛機,單價高達8000萬美元。這意味著,這項交易僅飛機部分就價值18-19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地面設備和航空殺傷兵器的供應,合同價值至少還將增加50%。總之,俄羅斯向中國供應這種最新型多用途殲擊機的漫長而艱苦的談判進程似乎已經成功接近尾聲。
據稱,中俄雙方在談判中主要分歧長時間集中在應當供應的飛機數量上。中方試圖盡量減少采購量,俄方堅持要求中方至少采購48架。在中國當年拒絕繼續履行蘇-27SK許可生產協議,不再采購近百架飛機技術部件,轉而在沈陽仿制蘇-27SK和蘇-30殲擊機之后,俄羅斯人一直以較為警惕的態度對待向中國轉讓最新型國產戰機的想法。不過,中俄雙方通過長時間的爭辯和協商,終于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規定第一階段供應24架蘇-35殲擊機。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17次會議上,雙方簽訂了中國購買蘇-35殲擊機的議定書。今年1月22日雙方在北京簽署了在作戰航空領域進一步發展軍事技術合作的俄中政府間協議,其核心部分就是中國引進蘇-35。這項協議開辟了雙方直接展開相關合同談判的道路。
蘇-35是以T-10平臺為基礎的航空作戰系統的極限發展型號,2003年在阿聯酋迪拜航展上首次亮相,展出了機身編號901的蘇-35模型。蘇霍伊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保留蘇-27殲擊機成功的氣動布局的同時,大幅改進了蘇-35的機身結構,使用新型材料,降低飛機的雷達暴露特征,提高隱身水平。據個別媒體報道,蘇-35使用的新型發動機能夠使飛機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達到超音速速度,保證了飛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從而使其具備了第5代殲擊機的一項主要特征。最重要的是,蘇-35擁有以“雪豹”機載雷達為基礎的現代化火控系統,擁有能夠發現400公里處有效散射面積僅為2平方米目標的非凡能力。很有可能的是,現在其他任何一種殲擊機的機載雷達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包括使用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的美國F-22和F-35殲擊機。
俄媒稱,隨著中俄蘇-35供應合同的即將簽署,出現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中國航空工業仿制這種飛機的風險到底有多大?第二,這項交易將對南亞和東南亞航空武器裝備市場產生什么影響?
對于中國必將試圖生產蘇-35的仿制版,如同此前仿制從俄羅斯或歐洲得到的所有武器裝備系統一樣,俄羅斯國內確實存在一定的擔心。與新世紀之初就已經成功仿制蘇-27和蘇-30的潛力相比,現在中國航空工業水平和能力顯然實現了大幅超越。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第5代航空作戰平臺升空的大國。如果說中國第5代重型殲擊機殲-20的首飛晚于俄羅斯T-50的話,那么在制造中型殲擊機殲-31方面,中國超越了俄羅斯,俄軍暫時根本沒有類似研發項目。但是現在至少有三個情況表明中國在重復10-15年前的仿制歷史方面有著嚴重限制:第一,不要忘記,當年的仿制發生在俄羅斯向中國出售蘇-27生產許可技術,以及蘇霍伊設計局和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制造廠的專家向中國殲-11許可生產項目提供龐大支持之后;第二,中國至今還無法制造出AL-31F發動機高質量的仿制品,被迫從俄羅斯大量進口該型發動機;第三,現在已經明確,中國過去從烏克蘭得到了有關蘇-27、蘇-33殲擊機和AL-31F發動機的大量信息和技術。但是鑒于現在的蘇-35供應合同暫時沒有規定出售許可生產技術,飛機本身配備更為復雜的117S發動機,而且烏克蘭航空專家沒能掌握蘇-35技術,因此中國要想仿制這種飛機將會需要特別長的時間。
在上述背景下,更有可能的假設是,中國將在某種程度上重復當年進口蘇-27飛機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從1992年初開始得到首批26架蘇-27飛機,之后購買了第二批22架,幾乎同時又引進了大約100架蘇-27殲擊機的生產許可權,最后還在1999年訂購了另外28架蘇-27UBK雙座型殲擊機。至于蘇-30引進項目,中國在最初訂購38架之后,又擴大到100架。這樣看來,如果有關蘇-35的局勢發展樂觀的話,中國至少還會有一批新飛機訂單,可能還會采購大量(100架)蘇-35飛機生產的許可技術。較壞的情況是,中國將僅僅采購一批蘇-35飛機,之后只購買該型飛機使用的發動機。
至于中俄蘇-35供應合同可能對南亞和東南亞作戰航空裝備市場的影響,可以肯定地推斷,這種強大殲擊機在中國空軍武器裝備庫中的出現,至少會刺激越南和印尼進一步采購俄羅斯飛機,而且使先前型號的蘇-27和蘇-30MK2戰機的引進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為了對抗日益增加的中國空中作戰實力,越南和鋪展將被迫采購蘇-35。另外,中國擁有蘇-35將會為俄羅斯第5代殲擊機T-50進軍東南亞市場創造先決條件。最后還能推斷的是,印度中國引進蘇-35的自然反應是相同的,將會加快俄印第5代殲擊機FGFA聯合研制項目,還可能增加計劃采購數量,同時加快蘇-30MKI殲擊機深入改進項目,可能會為其安裝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總之,雖然中國采購24架蘇-35的數量相對不大,卻將會產生較大的地緣政治、商業和市場后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