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戰機50年歷程:7次改型 出口亞非數百架

                2013-06-25 07:39 來源:中國航空報

                  資料圖:巴基斯坦女飛行員登上殲7戰機  

                  資料圖:巴基斯坦女飛行員登上殲7戰機

                  殲7的引進及原型

                  1961年3月,中國政府派出航空技術代表團前往莫斯科開始與蘇方進行米格-21的引進談判。經過二十幾天的談判,3月30日中蘇雙方簽訂了《關于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帶有К-13導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的生產許可權、技術資料和關于生產帶有К-13導彈的米格-21Ф型飛機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同時中國空軍還將直接購進12架米格-21Ф-13型飛機,米格-21Ф-13型飛機引進裝備部隊后被稱為一九六二年式殲擊機,簡稱六二式殲擊機。

                  1964年11月20日,殲7飛機正式開始試制零件。1965年7月,全機的零件制造基本完成,開始進行部件裝配。到9月部件裝配完成轉入總裝,1965年10月14日,完成了第一架飛機0001號原型機的總裝工作。第二架原型機0002號機則于1965年11月28日總裝完畢開始試飛準備,1966年1月17日,0002號機也是在葛文墉的駕駛下首飛成功。1966年12月28日,經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鑒定:“112廠試制的殲7飛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符合原設計要求,批生產的條件基本具備,可以提供空、海軍航空兵訓練和作戰使用,建議生產定型并轉入批生產?!鄙蜿栵w機制造廠于1967年正式開始殲7原型的小批生產,不過生產時間很短,生產數量也較少。

                  沈陽飛機制造廠生產的殲7原型是殲7飛機的第一種生產型,由沈陽飛機制造廠按照米格-21Ф-13型飛機仿制而成的。飛機結構基本與米格-21Ф-13型一樣,但根據當時工廠生產工藝的要求進行了少量的改動。

                  殲7Ⅰ

                  在沈陽飛機制造廠尚在試制殲7 飛機的時候,中國和蘇聯的關系惡化,國家領導人開始考慮把東北和沿海地區的國防工業逐步轉移的內陸地區。第三機械工業部根據當時的戰備要求,決定將殲7的生產和改型發展工作轉由當時已經基本建成的成都飛機制造廠和剛剛開始建設的貴州飛機制造基地下屬的飛機制造廠進行生產,其中成都飛機制造廠作為殲7飛機的第一復制廠,貴州飛機制造基地為殲7飛機的第二復制廠。并由沈陽飛機制造廠對兩地進行技術支援。

                  根據空軍前期使用殲7的經驗,殲7原型并不能完全滿足作戰需要,為此空軍提出了對殲7飛機進行改進的要求。1968年,成都飛機制造廠接受了殲7改進改型的研制任務。1969年4月開始,成都飛機制造廠開始對殲7飛機進行改良設計,主要改良項目有6項:在飛機左側增加一門30毫米機炮、機頭進氣錐由原來三級調節改為隨飛行速度作無級自動調節、進氣口的唇口半徑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換裝采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增大推力、將座艙蓋加高70毫米和擴大機翼整體油箱,簡稱“6改”。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殲7改良型試飛,共投產34架,被稱為殲7Ⅰ型,后來又改稱殲7A型。后來由于工藝發展的問題,認為“6改”的風險太高,1972年5月成都飛機制造廠決定先落實前三項改進,其余項目等工藝成熟后再加入生產型上。1973年6月“3改”殲7Ⅰ型試飛成功,1975年,殲7Ⅰ設計定型,由于該機并未完全達到空軍要求,因此生產數量少,該型于1981年停產。

                  殲7Ⅱ

                  鑒于殲7Ⅰ型飛機并沒有能夠實現當初所設想的全部改進,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缺陷1975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在批準殲7Ⅰ設計定型時曾提出:“鑒于殲7Ⅰ型飛機仍未能解決蘇聯米格-21飛機本身存在的彈射救生裝置不可靠、航程短的問題。要求第三、四、五機部盡快組織力量,抓緊完成改裝火箭彈射救生裝置、采用渦噴-7乙型發動機、720升副油箱和減速傘等四項研制任務。”為了進一步提高殲7飛機的戰術技術性能,成都飛機制造廠從1975年7月開始在殲7Ⅰ型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的改型工作,解決設計定型時遺留下的主要問題。當時這種改進型被稱為殲7Ⅰ改,后來殲7Ⅰ改被正式命名為殲7Ⅱ型,空軍后來又改稱為殲7B。

                  除了落實原先“6改”外,殲7Ⅱ主要改進為由帶離式彈射改為拋蓋彈射,采用了能在零高度、速度250~890千米/時內安全彈射的Ⅱ型火箭彈射椅,還有機身副油箱由480升增加至720升及減速傘艙由機腹移至垂直尾翼根部。另一個較大的改進是為了提高飛行性能而換裝了渦噴-7乙(02批)型發動機,渦噴-7乙是由貴州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在渦噴-7的基礎上研制的一種改型,兩型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長度及結構有所不同。渦噴-7乙采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提高了渦輪前溫度,最大推力從3900公斤增加到4300公斤,加力推力從5750公斤增至6100公斤,而耗油率則下降了2%,發動機的第一次翻修壽命不小于100小時,總壽命達到300小時。殲7Ⅱ于1978年12月30日試飛成功。

                  殲7M

                  殲7Ⅱ飛機研制成功投入生產后,成都飛機制造廠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客戶的要求,不斷改進出各型外貿出口飛機,其中第一種就是殲7B型,對外稱為F-7B。在殲7B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殲7M。

                  殲7M裝一臺進一步輕量化的渦噴-7B(BM)發動機,兩翼冀下各增加了一個外接點,具有更強的防鳥撞風擋玻璃和一副加強的起落架。該機適合攜帶PL-7、PL-2和PL-3導彈。最重要的是,殲7M裝有西方各種航空電子設備,其中包括GEC航空電子公司的一種平顯儀和目標瞄準計算機,即956HUDWAC;一部經改進提高了反電子干擾性能的新型遠距測距雷達;一臺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以及雷達高度表和敵我識別系統、更安全的無線電通信收發兩用機等。

                  殲7M飛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機載設備,具備了平視顯示及高精度快速射擊功能,雷達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通信設備較先進,發動機和機載設備的壽命也有了增加,提高了飛機的作戰能力,增強了外貿出口競爭力。飛機的整體性能比殲7Ⅱ有了不小的提高,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輕型殲擊機,也成為后續殲7飛機一系列出口型號的基礎。1985年,殲7M飛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并于1988年獲得國家質量金獎,這也是中國大型復雜武器裝備的第一枚金牌。殲7M系列飛機成功地打入國際軍機外貿市場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出口成績,先后出口約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津巴布韋等國家數百架。

                  殲7Ⅲ

                  由于當初從蘇聯引進的米格-21Ф-13是一種晝間型殲擊機,無法在夜間或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因此在殲7開始裝備空軍部隊伊始,部隊就提出了殲7飛機要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要求。為了改變殲7飛機雷達測距器功能差、機載火力弱等缺點,1972 年在出國考察了全天候型的米格-21ПФ飛機之后,成都飛機制造廠開始在參照該機的基礎上進行殲7改全天候型方案的初步論證。

                  1980年6月3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準研制殲7全天候型飛機,命名為殲7Ⅲ并將其列為國家“六五”期間航空工業的重點項目。殲七Ⅲ是由成都飛機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公司聯合研制的,后者主要負責飛機機翼和前起落架的設計。該機的主要改進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達設備,提高了飛行控制系統的性能水平,改裝IV型彈射座椅,增加機內燃油量,以及改裝新的渦噴-13型發動機,推力64.72千牛。這種型號的發動機是在渦噴-7的基礎上發展的,不但體積更小,而且改進了壓氣機和軸承,在結構材料上增加了鈦合金,同時在燃料系統中安裝了集成電路金屬探傷設備。這些改進對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壽命有明顯的影響。另外配備了全天候雷達和比較先進的火控系統;翼下可掛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火箭和炸彈;機內燃油量增加;機翼后緣裝有吹氣襟翼;改裝新型的座艙蓋,向右開啟,上方有后視鏡;裝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彈射救生座椅。

                  殲7E

                  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此前對殲7Ⅰ、殲7Ⅱ飛機的改進措施只是對殲7飛機的使用維護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進,而殲7M、殲7ⅡH系列飛機則主要是改進了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這些機型對于飛行性能的提升卻并沒有多少改觀。

                  為了提高殲7飛機的中、低空亞聲速及跨聲速的機動飛行性能,改善續航能力和起飛著陸性能,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于1987年提出了在殲7Ⅱ飛機基礎上進行大改的設想,改進后的飛機起初稱為殲7Ⅳ型,后來正式命名為殲7E型。

                  殲7E型飛機改用西工大研制的帶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此種翼型重點提升飛機在亞跨聲速時的機動格斗性能并兼顧水平加速度性、爬升率、續航性能,在改善起飛著陸性能的同時又不降低超聲速飛行性能。

                  動力裝置由渦噴-7乙發動機換為渦噴-13F發動機,增加發動機推力,降低油耗;飛機加裝了平顯武器瞄準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換裝了航姿系統,無線電羅盤,信標接收機,無線電高度表,超短波電臺等;加掛高性能空空導彈;增加武器外掛能力,在機翼兩端各加一個外掛點,增強了空對地火力;增加了壓力加油系統,液壓系統采用密閉加油,以及對平尾和副翼載荷進行設計改進等。改進后的飛機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對地火力,續航時間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并對未來電子戰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殲7E飛機在機動飛行性能上達到了國外第二代戰斗機的較好水平并已接近第三代戰斗機的水平,同時在有效武器載荷和作戰半徑上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改進的電子設備也提高了飛機的總體作戰效能。

                  殲7G

                  殲7G是在殲7E型飛機的基礎上主要對雷達及火控電子設備進行改進而成的,作戰性能比殲7E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目前最先進的殲7型號。機頭取消了原來的雷達測距器而換裝了國產的小型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使飛機能夠在付出較小重量代價的基礎上獲得了全天候作戰能力,而飛機的機動性能水平并沒有什么下降,配合頭盔瞄準具可以充分發揮空空導彈的離軸發射能力。該機與殲7E最大的區別是采用了圓弧整體風擋,沒有隔框的遮擋更有利于飛行員對座艙外情況進行觀察和判斷,這在近距格斗作戰中也是至關重要的。此外飛機上還安裝了改進的Ⅲ型敵我識別器、全向雷達告警器以及箔條/紅外投放器等設備。手不離桿的設計使飛行員能夠通過設置在操縱桿上的按鈕和開關來實現操縱雷達、發射武器的所有功能。全機涉及的各類改進有30多項。殲7G參加了200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

                  殲7EB/GB

                  殲7EB是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所裝備的殲7E型飛機,編號里的“B”意為“表演”。與標準的殲7E型相比拆除了機身右側安裝的一門30-1型航炮及其輸彈帶和炮彈,取消了機翼武器掛架,同時也取消了相關武器的火控系統,一些與作戰有關的系統和設備也被取消,飛機重心隨之進行了調整。為了適應特技飛行表演的需要,座艙內加裝了高精度飛行儀表,機身下加裝了拉煙裝置。換裝了中國航空救生裝備研究所研制的HTY-6型火箭彈射座椅,提高了彈射座椅的可靠性、舒適性以及救生性能。

                  1994年12月2日,第一架殲7EB成功地進行了首飛,當年首批12架殲7EB型表演機交付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使用。從1995年開始,“八一”飛行表演隊開始著手換裝殲7EB飛機,

                  殲7GB是在殲7G 型的基礎上改裝的表演型飛機,八一飛行表演隊在2004年開始更換原有的第二批殲7EB型飛機,改為更適合飛行表演的殲7GB型飛機。殲7GB與殲7G飛機一樣采用了圓弧整體風擋,使飛行員編隊飛行表演時的視野有了很大的改善,有利于表演動作的準確完成。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編排的特技飛行動作,飛機的操縱系統、電子設備都進行了改進,還首次安裝了編隊飛行燈和拉煙控制盒,使飛行表演的觀賞性大大提高。2005年6月15日,換裝的殲7GB在天津楊村機場為外國駐華武官團進行了首次公開飛行表演。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动漫精品动漫一区三区3d|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全彩里番acg海贼王同人本子|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 欧美疯狂ⅹbbbb另类| 哦好大好涨拨出来bl| 边吃奶边摸下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 どきどき小房东|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手机在线| 国产人va在线| 69pao强力打造免费高清| 天堂资源在线www中文|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日韩一| 又大又硬又爽又粗又快的视频免费|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h无遮挡男女激烈动态图| 怡红院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欧美最猛性xxxx高清| 免费欧洲毛片**老妇女|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国产三级毛片视频| 蜜桃成熟之蜜桃仙子|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