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皖東山坳,硝煙四起,南京軍區某裝甲旅一場戰術演練打響。記者在野外駐訓場轉悠了半天,也沒找到印象中的“大帳篷”指揮所。
“今年駐訓,‘中軍帳式’指揮所被‘車載司令部’取代了。”在通信科科長肖科明指引下,記者在密林深處一輛隱蔽的通信車上找到了旅長王向東,整個指揮方艙總共只有4個席位。
一個這么小小的指揮車咋裝得下一個“中軍帳”?“高度信息集成,指揮所已經大大瘦身了。”王旅長介紹說,往年駐訓就像搬家,幾乎把整個作戰機構搬進了山,偌大的“中軍帳”如同活靶子。如今,作戰數據庫可以打包海量數據,指揮所的開設由拉被復線向建網絡轉變,指揮手段由傳統話音指揮向數字話音同步指揮轉變,作戰指揮一車足矣。
“左前方,敵坦克群,集火射擊!”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旅指揮通信裝備組“依車建所”,僅用12分鐘就完成組網建網。移動指揮所內配備了衛星定位、多功能通話系統等設備,參謀陳文章一個人坐在指揮車內擺兵布陣,傳統的后裝保障等席位不見了。
“過去幾十個指揮席把指揮所塞得滿滿的,如今有我一人就夠了。”陳文章自信地說,作戰信息指揮系統能兼容各個指揮專網,甚至自動處理海量信息,不需要專人來“中軍帳”就能指揮。
記者從裝備指揮專網上看到,一輛坦克突然“趴窩”,裝備部門遠程給出搶修意見,作戰指揮信息系統將其傳遞到相關單元,指揮效率明顯提升。
“今年駐訓,我們類似的基本指揮所就有5處。”王旅長指著電子圖標介紹說,各指揮所戰場態勢實時共享,相互協同作戰,戰場生存能力大幅提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