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4月25日召開的海底地名命名工作座談會上獲悉,迄今為止,我國已有19個海底地名提案獲得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會議(SCUFN)審議通過。
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是由政府間海洋委員會和國際水道測量組織聯合領導下的大洋水深制圖委員會的下屬專業組織。該組織是當今海底地名領域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為全球海圖制作出版、科學研究以及其他公開應用提供了大量服務,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目前已經審議通過3600多個海底地名提案。
2011年7月,我國提交的“鳥巢海丘”“白駒平頂山”等7個位于太平洋的海底地名提案,經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后,收入國際海底地名名錄,實現了我國向國際組織提交海底地名提案零的突破。2012年10月,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5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我國提交“牛郎平頂山”“織女平頂山”“維翰海山”等12個海底地名提案。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世界各國積極開展對新發現的海底地形命名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命名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塑造國家形象及宣傳國家文化。該負責人表示,海底地形命名工作是涉及各沿海國管轄海域及管轄范圍以外海域的多方權益、凸顯各國在海洋調查領域國際影響力的一項重要工作,有關單位和專家應在研究中使用我國已獲得通過的海底地名,并積極編制國際海底地名提案,提高我國國際海底地名提案的數量和質量。
會議回顧了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海底地名命名方面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商討了今年重點開展的海底地名命名工作,并對國際海底地名命名的審議程序、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的相關情況、世界各國在海底地名命名領域開展的工作等方面進行了介紹。
25位來自外交部、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的代表及國內從事海洋調查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海底地名命名工作相關問題,并對我國開展海底地名命名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專家指出,下一步我國應在建立高層次溝通協調機制與平臺及專家委員會、推動建立海底地名命名工作標準和規程、有效規范和規劃海底地名命名工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國際海底地名領域的影響力。
(記者周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