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深處,波峰浪谷間,一場多型艦艇復雜電磁環境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
某新型快艇高速機動接敵,可在對方的雷達屏幕上猶如捉迷藏一般,時隱時現、神出鬼沒,直逼目標的眼皮底下才一躍而起,突發導彈如利劍出鞘……對手還未來得及有效反應,就已葬身大海。
該新型快艇有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盾牌”。而為其打造“生命盾牌”的就是海軍裝備研究院艦艇綜合防護研究群體。
近年來,該團隊對艦船目標特征防護、生命力保障等關鍵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形成了以提高艦船作戰生存能力為核心的艦船綜合防護技術體系,取得45項成果,10項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余項居于國內領先水平,獲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軍隊科技進步獎勵57項,以海軍艦船系統工程領域學科帶頭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汪玉等為代表的科研創新群體迅速崛起。
一個無影無形的海戰場悄然形成
海軍裝備研究院艦船綜合防護創新科研團隊以軍人的擔當和打贏的使命,瞄準戰場急需,把攻關的方向鎖定在了“看不見”的防護能力上。如何抑制雷達波、電磁場、紅外線等艦船看不見的“隱形特性”,就成了他們生命里的關鍵詞。
艦船消磁就是其中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任室主任莊亞平決定自己動手做起泥瓦匠。他們迎難而上、堅持己見,使實驗室能夠開展大型設備動態試車等一系列重大試驗,功能領先目前國內已有的磁性實驗室,從而穩固了在設備低磁化領域的領軍地位。
1994年,王虹斌研究員主動調整專業方向,大膽將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由艦艇防化轉向艦艇隱身,并帶領研究團隊先后開展多項基礎性、開拓性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創了海軍艦艇雷達波隱身技術研究和測量分析的嶄新領域。1998年以來,他帶領課題組人員完成多種新型艦艇的雷達波隱身設計工作,使艦艇隱身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上世紀90年代初,“降低常規潛艇水下排氣噪氣技術研究”這一國家重點攻關課題,國內3家科研單位久攻不下。該團隊接手以后,提出新穎的降噪方案,消除潛艇強噪聲源,大大提高潛艇通氣管航態時的水下隱蔽性,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和國家發明獎。
隨著他們的研究成果一項項問世,影響艦船隱身的一個個難題被攻克,某型艦艇雷達波RCS反射面積減少75%—90%,紅外抑制效果達70%以上,核潛艇聲納平臺噪聲大幅降低、聲納探測距離增大40%,新型反水雷艦船設備磁場強度降低90%,一個無影無形的海戰場悄然形成。
一件堅不可摧的“鐵布衫”披上戰艦
海軍裝備研究院院長汪玉在攻讀博士期間,了解到我國艦艇抗沖擊技術研究基本處于空白,而歐美等發達國家海軍技術研究遠遠走在我國前面,并對我實行技術封鎖。我們的艦船能否抗得住對手強大的火力打擊?
汪玉一手組建并帶領科研團隊,白手起家,經過10余年不懈努力,從實戰出發系統拓展了艦艇抗沖擊技術新領域,建立起一整套艦艇抗沖擊理論模型、方法和手段,成功實施了實船爆炸沖擊試驗考核,研制出多型沖擊防護設備并實船應用,被官兵稱贊為艦艇的“金鐘罩”。在此基礎上,創立軍隊首個艦艇抗沖擊實驗室,組建了抗沖擊學組,確立了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
汪玉又帶領課題組專門研發了抗沖擊地磚,敷設于艦艇甲板上。為最大限度提高艦艇整體防護能力,他們經過5年多攻關,又創造性地提出降低艦艇濕表面沖擊輸入載荷以改善整艦沖擊環境的防護新思路,發明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機理具有原創性的“抗沖瓦”,并獲得4項國防發明專利。
如今,他們率先提出“以技術為主線、型號為臺階”的研究思路和“小核心、大外圍”的科研模式,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在此基礎上,組建軍內外30余家科研單位、70多名專家聯合組成的艦船抗沖擊研究“國家隊”,已成為我國艦艇抗沖擊技術領域的最重要力量。他們研制的產品,使艦艇人員受沖擊強度降低90%以上,遙控掃雷艇沖擊降低50%以上。
一個“斷臂自愈”的古神話變成現實
該團隊負責艦船損害管制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對艦艇消防問題進行追蹤研究,在查閱大量艦艇消防資料的基礎上,深入部隊調研,與艦艇官兵溝通交流艦艇消防設施的改進意見,1998年首次研制出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我國第一代損管監控系統,使艦船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安全預警和修復能力。
某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國目前自行研制的新一代主戰艦艇,造價昂貴、設備先進,迫切需要采取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其生命力。以李煒為代表的艦船損害管制技術研究科研專家結合該型艦的設計、建造,按照作戰使用要求研制出一套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功能完善、可靠性高、性能先進的現代化損管監控裝置。該型綜合報警裝置根據艦用條件下的人機環境要求,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中的空白,損管報警平均響應時間由30秒縮短到1秒以內,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