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發布的“2040太空計劃”。(制圖:張芳曼)
首爾4月7日電,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近日公布了“2040太空計劃”,將于2040年實現擴充太空運輸系統、擴張近地軌道太空領域、進行宇宙勘探三大目標。
在韓國國會立法調查處近日舉行的“2013‘羅老’號成功發射后向宇宙強國躍進戰略研討會”上,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金承祚介紹了韓國“2040太空計劃”。根據該計劃,韓國將開發類似航天飛機的能夠起降的航天運輸器,用來向太空運送人員和物資;于2030年發射能飛至100千米高空的10噸級載人宇宙飛船;2040年在近地軌道上運行60噸級規模的空間站。
在外太空勘測領域,韓國計劃到2020年發射環月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到2025年發射可采集月球樣本的返回式飛船,到2026年和2030年分別發射火星飛行器和火星登陸艙,到2032年發射可采集小行星樣本的返回式飛船,并計劃于2036年和2040年分別發射深太空探測器和太空觀測望遠鏡。
金承祚表示,韓國羅老宇航中心是低軌道衛星的發射場,韓國要發射靜止軌道衛星時可以與赤道附近的國家合作,也可以利用海上移動發射場進行發射。韓國國內造船技術先進,因此在制造搭載海上發射場的船舶方面較有優勢。
韓國航空航天研究院“羅老”號發射推進團團長趙光來表示,對于韓國來說,若像美國那樣通過民營資本來開發宇宙產業,為時尚早。韓國將以航空宇宙研究院這樣由國家主導的專門研究機構為主進行太空開發。
金承祚指出,目前進入世界太空產業和太空市場的門檻在不斷提高,韓國的太空技術想要引領世界太空市場,迫切需要國家政策抉擇和長期性投資、企業參與以及國民的支持。
韓國國會立法調查處立法調查官李原根在研討會上表示,韓國太空產業的投資哲學應該改變。“羅老”號前兩次發射失敗后,由于消極輿論的影響導致出現太空產業預算削減的情況。對此他指出,失敗不是浪費而是投資。為了實現宇宙強國的目標,韓國應該增加在航天領域的預算并增加人力投入,并制定產業界掛鉤方案。
李原根還表示,韓國2011年在太空開發方面的預算還不及美國的二百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七分之一。如果不能確保有計劃的預算,韓國的宇宙強國之路將不得不向后延遲。為了確保專業性與代表性,韓國將來有必要設立類似美國航空航天局那樣的機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