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該團官兵在演練中用餐。張海峰攝
端起軍人這碗飯
吃,是人類先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拿破侖曾說:士兵是靠肚子行軍打仗的。在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上,軍人的吃與戰爭勝負息息相關。舌尖上的較量,向來是軍人戰斗力較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常說,軍人要能吃苦。打起仗來,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能夠在戰場吞下粗糲食品,就是真的能“吃苦”。我們也常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其實,面對復雜惡劣戰場環境的考驗,光練“筋骨皮”是遠遠不夠的,軍人的胃也需要練。沒有能“盛苦”的胃,哪有能“吃苦”的“氣”?
端起軍人這碗飯。我們的天職就要求如此——這碗飯里有硝煙、有艱辛、有苦澀,能吞下去才能打仗!
3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成都軍區某團一場戰備拉動演練結束后,官兵已是饑腸轆轆。然而,開飯時間一到,官兵沒去飯堂卻來到了操場。
“這里就是今天的飯堂,飯菜是野戰單兵自熱食品。”團長陳軍做“飯前動員”說:“這場露天午餐既是吃飯,更是訓練!”
“對于軍人來說,吃飯可不是小問題。”一營營長暴安清講了個故事:去年一場實兵對抗演練中,一營兩天一夜連續轉移和穿插,來不及埋鍋造飯,官兵全靠干糧填肚子。一些戰士由于吃不慣干糧,在沖鋒時饑餓難耐體力跟不上,拉了連隊后腿……
這件事讓該團黨委“一班人”警醒:“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應該貫穿作戰訓練保障的每個環節。”該團保障處處長熊劍濤說:“這些年,隨著部隊伙食改善,部隊的飯菜質量越來越高,這是好事,但也容易讓官兵的胃口變得嬌氣。軍人的吃不同于地方百姓,不能哪樣合胃口就吃哪樣!”
“打起仗來,還吃‘四菜一湯’?”該團決定轉變飲食保障觀念,通過平時經常化的訓練,讓官兵的舌頭和胃口適應戰場。
記者在操場上看到,官兵分班圍坐一起,每人面前分放著一個綠色袋子。“開飯!”團值班員、三營營長樊波一聲令下,官兵迅速撕開袋子、打開調料包、擰開水壺,然后向袋子里注水,再折疊封上袋子口。
“看上去挺簡單,但稍有不慎就會吃到夾生飯。”陳團長指著慢慢膨脹的自熱食品袋說:“少加了水或者袋子漏了氣,都會吃不上飯,要是在戰場上就得餓肚子。”
訓練現場,只見幾名團常委也忙碌地操作著。“不光戰士吃,我們團常委也都要吃。”陳團長說:“每次戰備演練時,我們都要把組織官兵吃單兵自熱食品、壓縮餅干甚至野菜作為訓練課目,讓官兵的胃既能適應平時的可口飯菜,又能承受打仗的野戰食品。”
15分鐘后,絕大多數官兵都吃飽喝足,但也有10余名戰士由于操作失誤導致飯菜夾生。在軍需股長黃良斌示范下,他們重新領取食物,重新學習操作,最終掌握了要領。
記者了解到,該團在每月的訓練計劃上專門增添了關于“吃”的課目,并制訂了詳細訓練計劃,并對時間、地點、內容和要求等進行了規范:3月22日中午,團綜合戰術訓練場野炊;3月29日,團生活服務中心吃自籌食品……
“抗饑餓訓練、野外求生訓練也在我們的籌劃中。”團領導告訴記者,近期他們還準備讓參加過保衛邊疆作戰的衛生隊隊長杜海平當教練,請他給官兵講述戰場上“吃”的經驗,教會官兵們如何既讓胃口適應戰場,又確保腸胃健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