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常明,是在北京軍區司令部某部表彰大會上。這位身高1.80米的帥小伙,胸前掛著一枚亮閃閃的二等功獎章,清秀臉龐上那雙睿智的眼睛,無時不閃射出“80后”男兒的自信與堅強。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被他時時表現出來的那份自信所吸引。
他是唯一戴著眼鏡的狙擊手
2012年3月,軍區首次代表我軍參加即將在哈薩克斯坦舉辦的由中、美、俄等8個國家參加的“金鷹-2012”國際特種狙擊手比賽。作為代表隊唯一的后備隊員,和150名特戰隊員比,常明是個不折不扣的“菜鳥”。一個外語學院畢業的研究生,不要說做狙擊手,單看外表就是個“文弱書生”,再看隊友至少經過了四五年的專業訓練,一個個都是鋼筋鐵骨。第一天訓練,5公里越野,當他筋疲力盡到達終點時,隊友已經開始其他科目的訓練;隊友耳熟能詳的擺錘射擊、指令射擊等專業術語,他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不會就學,這有什么難的?可難題就是接踵而來。據槍定型訓練,不到兩分鐘槍就直晃悠;體驗射擊,5發子彈無一上靶。
“我還就不信了。”想到自己奪得全區特種偵察比武俄語專業亞軍、某特種專業會戰比武標兵的經歷,常明堅信自己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特種狙擊手。他深知只有苦學加巧練才能成功。
他是隊里唯一戴著眼鏡的選手,在射擊瞄準訓練時經常出現光暈和脫靶。他就經常纏著素有“槍王之王”美譽的某特戰旅副參謀長陳國韜請教。陳國韜對于這個徒弟格外青睞,經常給他開小灶。為解決眼鏡不利精確瞄準且容易受撞擊的問題,陳國韜把常明的狙擊步槍目鏡遮光罩摘掉;為避免瞄準時產生光暈,再把前面遮擋一下。
“應當這樣瞄準。”陳國韜邊示范邊給他講解動作要領,“要人槍合一,平心靜氣,調整呼吸。”漸漸地,常明能據槍1個小時紋絲不動,從立姿到臥姿、從100米到400米指定射擊,達到百發百中,在150名狙擊手中位列第35名,達到軍區一級狙擊手水平。
他是身兼數職的“拼命三郎”
想起這幾年的人生經歷,常明有一種說不出的驕傲和自豪。
2005年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畢業以后,他先后參與“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俄語翻譯任務,擔任過塔吉克斯坦總參謀長納德羅夫中將的翻譯、俄羅斯奧運代表團服務助理。2010年,作為“和平使命”聯合軍演指揮部最年輕的“翻譯官”,常明先后出色完成《中俄會話手冊》編寫、演習解說翻譯等工作。
他還是一名合格的俄語教師。去年3月,他被抽調到某特種兵集訓隊擔負俄語教學工作。這對于常明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所有隊員沒有一點俄語基礎、現成教材,而且必須在短期集訓時間內讓隊員達到簡單對話交流的水平。
有困難就要直面挑戰,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多方查找資料,向讀研究生時的導師請教教學方法,編寫出簡明《俄漢軍事用語手冊》、俄語外事禮儀等教材,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用30個課時完成對參訓隊員俄語基礎知識的授課工作,使部分隊員達到能夠進行日常用語簡單對話的水平。
他更是一名出色的翻譯。為給參加“金鷹-2012”國際特種狙擊手比賽的隊員提供準確的比賽信息,他完成3萬多字的《國際特種狙擊手比武規程》的俄文翻譯任務。
他還是特戰隊員的“拼命三郎”。10個人的參賽隊伍只有他一個翻譯,經常是天剛亮就起床,隨帶隊教練到比賽靶場偵察場地、察看靶標,為隊友提供準確的比賽信息;晚上開完會、翻譯完第二天的比賽科目和規則時,已是第二天凌晨三四點了。
也有讓他倍感緊張的時候。在哈薩克斯坦舉辦的特種兵比武時,正式比賽前一天,哈方提供了最新比賽規程,對全部17個比賽課目進行了修改。盡管出國前,他對有關狙擊術語特別是俄語方面的知識進行“惡補”,但面對一份新的比賽規程和一些陌生的狙擊專業術語,常明感覺到了壓力。在沒有詞典、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他把不理解的內容記在小卡片上,不厭其煩地向哈方教練、裁判請教,力求把每一個詞匯都翻譯精準。以至于哈方裁判說他“是我見過最麻煩、最難纏的翻譯官。”
他用才華贏得軍人的最高榮譽
作為信息化時代的中國軍人,有勇有謀,才能成為勝利者。想起參加國際特種兵比武的經歷,常明深有感觸。
正式比賽前一天,中國隊的兩個參賽小組到比賽場地進行適應性訓練。在哈方提供的1個小時訓練時間里,4名中國隊員的100發子彈竟無一上靶。隊員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是不是子彈的問題?”常明邊翻看子彈說明書,邊說出自己的疑問。
“沒錯。”陳國韜盯著手中的子彈,果斷判定問題出在哈方提供的 “北約彈”上。這種子彈藥量大、出速快,彈頭重了0.01克。找到原因,問題就迎刃而解。看到全部命中的試射結果,隊員松了一口氣,而常明卻已拿著第二天的比賽科目和規則進行翻譯和校對。10天的比賽時間里,每天都要重復這些科目和動作,雖然繁瑣,但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可意外總是突如其來。“你們兩名隊員的槍號一樣,不符合比武規定,成績無效。”比賽中,當聽到哈方裁判宣布當天的比賽結果后,中國隊員大吃一驚。原來,比賽前,士官張雷雷的槍出了故障,臨時換槍來不及,兩名隊員合用一支槍參加了比武。
常明當即向主裁判表示異議,但主裁判表示不接受口頭申訴。回到住地,中國代表團緊急商議,常明立即著手擬定書面申訴信遞交裁判組。
“鑒于之前的比武規則中沒有明確禁止兩人不能使用同一把槍,中國隊當天的比賽成績有效。”消息一經傳來,中國隊員臉上露出了笑容。
在最后一個科目比武時,隊員在常明的配合下,原本1小時的比賽,僅用40分鐘就完成了。
“中國軍人,好樣的!”在哈方裁判的贊揚聲中,常明和隊友捧著冠軍獎杯開心地笑了。(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北京李云飛 吳定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