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第三次地下核試驗已實施半個月,那朵“蘑菇云”卻依舊籠罩在許多人心中:試驗地點距我國邊境不足百公里,到底會不會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
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專家委員會主任潘自強院士25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再次給出了一粒定心丸。“根據目前的監測結果,這次核試驗沒有發生冒頂,不會產生影響。”潘自強表示,“即使冒頂了,影響也不會很大,無需采取撤離邊境人員等措施。”
所謂地下核試驗,簡言之就是把核彈頭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進行核爆炸驗證。潘自強介紹,該試驗通常會選擇在地質結構堅固的無人區進行,正常情況下不會產生影響。“這次朝鮮沒有公布關于試驗地點土壤、巖層組成結構的具體資料,是否會造成其地質遷移,暫時難以判斷。不過結合以往國際核試驗的情況看,不會危及我國。”他說。
如果地下核爆造成頂層坍塌,即通常所說的“冒頂”,則可能會導致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對環境造成污染。不過潘自強表示,其程度也不會太嚴重。他說,美國及前蘇聯均發生過地下核試驗冒頂事故,但均未產生嚴重后果。
“就這次朝鮮核試驗而言,我估計即使冒頂,對我國產生的輻射劑量不會超過1毫西弗。”他表示。
西弗是輻射劑量單位,1毫西弗等于千分之一西弗。潘自強說,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環境中原本就存在,我國平均每人每年受到輻射的劑量約為3.2毫西弗。通常情況下,輻射劑量在25毫西弗左右,才需要采取局部地區人員撤離等措施,而要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這個數字則需達到1000以上。
在我們周圍到處存在著輻射,戴夜光表、乘飛機、拍X光片等,都會受到一定的輻照。只是,生活中的輻照都是微量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且它具有無色、無味、無形的特征,所以人們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由此看來,在允許劑量的范圍內,輻射并不可怕,也并不稀奇。人類也一直受著天然電離輻射照射,包括宇宙射線、地球放射性核素產生的輻射等。人類所受到的輻射劑量主要來自天然本底輻射和放射診斷與醫療。
人們談“核”色變,與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核事故不無關系,尤其是兩年前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至今讓許多人心有余悸。潘自強表示,核試驗與核電站事故有很大區別,其在空氣中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濃度衰減很快,而這次朝鮮核試驗與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更是無法相比。他說:“即使是福島核事故,對公眾產生的輻射劑量也不超過15毫西弗,所以公眾大可不必擔憂。”
據了解,由國家國防科工局(原國防科工委)牽頭、24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多年來一直積極組織協調全國的核應急工作。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地方、軍隊和營運單位聯動的核應急力量。潘自強說,核應急協調委在獲悉朝鮮即將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消息后,立即編制預案、部署工作,并組織相關部門啟動全方位環境核輻射監測,實時公布核輻射監測結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其反應速度、監測精度等,較之福島核事故時均有提高。(本報北京2月27日電 付毅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