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海域‘敵’驅護艦編隊來犯,對‘敵’編隊實施打擊。”隆冬,暗流涌動的東海某海域,正在“龍宮”游弋的東海艦隊某潛艇支隊戰備潛艇突然接到作戰命令。
在最短時間內,艇長陳明組織攻防小組擬制好作戰方案。潛艇在向作戰海區隱蔽航渡中,時而佯動、時而蟄伏、時而深潛,準時出現在預定海域。
記者鉆進潛艇指揮艙,只見陳艇長一邊下達指令,一邊看著手上的秒表。
十幾分鐘后,潛艇隱蔽突防,成功對“敵”艦艇實施打擊。對此戰果,陳艇長感慨地說:“潛艇部隊實現從‘碼頭備戰’向‘水下待戰’的新跨越,遂行遠海作戰和應急作戰任務能力明顯提升。”
陳艇長向記者展示了1月份訓練計劃表:在1個月內,這艘剛擔負戰備任務的潛艇有3個為期5天以上的遠海訓練航次。
“與以往相比,戰備潛艇海上訓練強度成倍加大,這源于把遠海訓練作為提高潛艇實戰能力的科學理念。”陳艇長告訴記者。
過去,一艘在碼頭擔負戰備任務的潛艇,從受領作戰任務到齊裝滿員出航,至少需要數小時多個部門通力保障。一旦遇到視距不好的天氣或突發性機械故障,潛艇很難按時抵達指定海域執行作戰任務。顯然,這種備戰模式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作戰要求,也制約了新型潛艇作戰能力的提高。
海上待戰,正是該支隊著眼遠海訓練常態化的一種新探索。而備戰模式的改變,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變化無處不在。在集控室,艇政委張志強正在精心巡查每一個戰位,和官兵們一起交流裝備使用情況。“在潛艇作戰單元中,任何一個艇員都是戰斗鏈上的‘關節點’。特別是潛艇航行在遠海時,任何一個崗位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任務失敗。”他告訴記者,潛艇常態化海上待戰,對機械裝備提出了嚴峻考驗。因此,艇員不但要會操作還要會自修。
讓張政委充滿信心的是,此次新年度首次遠海演練前,官兵們早已熟練掌握了遠程裝備維修信息系統,遇到故障,只需輸入相關信息,就能找出自修辦法。
專家解讀
在遠海大洋獲取戰場“通行證”
我國擁有廣闊海疆,加強遠海訓練是維護國家海上安全的客觀需要。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赴亞丁灣護航等使命任務的拓展,遠海訓練已成為海軍常態化訓練課目。
遠海大洋給海軍提供了廣闊訓練舞臺。從東海艦隊某支隊新年度首場遠海演練可以看出,在遠海大洋,艦艇編隊可以開展一系列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課目訓練,進一步檢驗戰法訓法和裝備效能,進一步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遂行遠海任務的能力,進一步錘煉官兵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坦誠地說,與其他發達國家海軍相比,我海軍遠海訓練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只有讓海軍將士們擁有更多在大洋搏擊風浪的機會,獲取遠海戰場“通行證”,才可以鍛造出一支能夠維護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的強大海軍。(海軍指揮學院副教授 黃培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