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中美進行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日本用火箭發射監視衛星,印度試射潛射中程彈道導彈,伊朗送活猴上天,韓國第三次發射“羅老號”圍繞導彈(火箭)技術,各國儼然在上演你追我趕的戲碼。其實,作為衡量一國軍事實力的標桿之一,導彈更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威懾手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處于戰略劣勢的情況下,蘇聯領導人曾通過“蓄意、周密和持續的欺騙戰”,用屈指可數的洲際導彈唬住西方6年。
隨機欺騙,宣傳鼓動
眾所周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并無高深的“文化修養”,也無導彈領域的“技術功底”,但這些沒有成為他與對手爭鋒的障礙。赫魯曉夫曾詳述他初識火箭的經過,當大設計師科羅廖夫介紹火箭的發射、飛行時,不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初次接觸火箭技術的人,都對“這個雪茄狀的巨型管子一竅不通”,“好似山羊看嶄新的大門”;他們“圍著它轉,就像農民在集市上買印花布一樣:摸一摸,拽一拽,看看它是否結實”。就是這樣一個門外漢,竟然迅速成為火箭的癡迷者和崇拜者,因為赫魯曉夫對火箭時代的來臨及其威力有著特殊的敏感。
作為政治家的赫魯曉夫,總能利用他宣傳鼓動的本領將“成就效應”最大化。一名記者曾描述說,赫魯曉夫是一個心眼多得像馬蜂窩、腸子直得像飛機跑道的怪物。的確,他所使用的快人快語式的“隨機欺騙”,獨具匠心的“形象包裝”,以及深入淺出的“名言警句”至今令人耳熟能詳。1956年訪問英國時,他就讓對方嚇了一跳。
在那次訪問中,赫魯曉夫以蘇聯的導彈技術為核心發表了著名的契克斯別墅“爐邊談話”,讓英國人從學者到政要從此記住了“8枚火箭就將英倫三島毀于一旦的魔咒”。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回憶說:“父親自認為已做好較量一番的準備,2月的P-5型火箭試驗后,他手里有了一根大棒,必要時可以拿來嚇唬嚇唬難以說通的歐洲談判對手寧可在談判桌旁使用核武器,也別到戰場上使用,既然如此,又何必保守秘密呢?在這方面吹吹牛也無妨”,“父親不停地進攻,甚至到了沒有分寸的地步。他在談話中突然問對方知不知道多少個核彈頭可以摧毀他們的國家。例如在契克斯別墅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宴會中艾登(時任英國首相)的妻子問我們:你們都有些什么火箭?射程遠嗎?我說:遠啊。我們的火箭不僅可以打到你們的英倫三島,而且射程比這還遠。’”
豪言壯語,恐嚇敵手
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R-7,同年10月,蘇聯用R-7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這一成就讓世界再次聽到莫斯科的“豪言壯語”:蘇聯已經可以“用火箭將核炸彈扔到大洋彼岸”,蘇聯擁有“連太空中的一只蒼蠅都能擊中”的反導彈武器。“我在辯論過程中說了漂亮話,好讓我們的敵人清醒清醒,并且顯示我們已經用導彈武裝起來:既作為進攻性手段,又作為防御性手段。”赫魯曉夫回憶說。
赫魯曉夫的“大吹大擂”的確讓對手美國產生“心驚膽戰”之感。50年代后期,連美國情報專家都處于憂慮之中,他們認為蘇聯人正謀求建立一支占優勢的第一次核打擊力量。艾森豪威爾總統和他的幾任國防部長同樣認可了蘇聯在遠程彈道導彈發展的某些領域中,至少在數量上領先的可能性。1959年舉行的一次秘密會議上,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聽取國防部長的意見后,預測蘇聯在遠程導彈數量上到1962年年底可能以3比1領先。
赫魯曉夫的“虛張聲勢”讓美國人的恐慌情緒急劇滋生,甚至直接影響1960年美國大選。那年獲勝的肯尼迪在演說中渲染同蘇聯之間的“導彈差距”,進一步引發美國人對核戰爭危險的深度擔憂。有美國歷史學家評論說,對蘇聯正以何種速度獲取可以打到美國的遠程戰略核導彈,美國人心里沒底。他們的焦慮不安給赫魯曉夫提供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機會,去抵消這樣的能力賦予美國的冷戰優勢,甚至將此優勢倒轉過來。謝爾蓋也在《導彈與危機》一書中稱,自1956年訪英后,火箭話題就成了他父親外交活動的一張王牌,“父親通常利用那些剛剛打算部署到陣地上或者才剛剛開始試驗的火箭。有誰能核查火箭的具體數量和部署位置呢?今天在看到業已解密的當年對蘇聯火箭潛力的估計時,不禁為數字上的分歧之大感到驚訝”。
這個時期的蘇聯的確“光芒四射”。1960年是例行軍事技術視察年,從導彈的陸續列裝,到部隊“導彈觀”的提升,再到作戰能力的逐步提升,無不顯示蘇聯軍隊建設的巨大成就。1960年5月,蘇聯擊落美國U-2飛機。1961年4月,加加林成太空第一人。但這只被赫魯曉夫稱作向太空放飛的“春燕”無法阻擋美國戰略力量增強帶來的“倒春寒”。
1961年9月,美國中情局經過精心評估后正式向肯尼迪通報說,在導彈領域,美國走在蘇聯前面。10月,肯尼迪授意國防部副部長吉爾帕特里克發表一場演說,首次向外界披露美國的核力量。吉爾帕特里克稱:“鐵幕并不是牢不可破,以至于強迫我們去接受克里姆林宮所炫耀的表面價值”。這一演說讓西方找到了自我:原來,不存在所謂的“導彈差距”劣勢方不是美國,恰恰是蘇聯。
瞞天過海,觸發危機
即便在“導彈差距”的氣泡被戳破后,赫魯曉夫依然揮動他最拿手的武器,并進行了一次大手筆的“瞞天過海”行動,結果引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這一名為“阿納德爾”的行動是最具冒險性的戰略欺騙,蘇聯硬是在中央情報局眼皮底下,將幾十枚導彈、幾十架飛機和4400名軍人運往古巴,而且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大得多的核彈頭。這場騙局的“操盤手”當然是赫魯曉夫,他未等簽署行動協議的古巴人離開蘇聯,便遠離克里姆林宮,開始“全蘇大視察”,以期用此種“戰略佯動”轉移關注點。他將行動計劃局限在只有54人知曉的范圍,駐美外交人員、情報人員都被蒙在鼓里,連蘇美首腦秘密聯絡員博利沙科夫也全然不知底細,只能在客觀上成為一種戰略掩護。至于執行遠洋運輸和工程修建任務的部隊,更是有著大量可圈可點的戰略偽裝故事。
“阿納德爾”行動標志著赫氏欺騙由“動口”向“動手”轉變,赫魯曉夫想的就是“往美國人褲子里塞只刺猬”。漫長的冷戰期間,美國幾次動過使用核彈的念頭,這次最具一觸即發之勢,顯示赫氏這步棋使美國受到切膚之痛般的威脅。謝爾蓋曾這樣記述父親的心理活動:“誰掩蓋得好,蒙騙高明,誰就是贏家。”不過,赫魯曉夫最終“冒險”失敗,他持續6年的導彈欺騙戰也到此結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