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東海某海域,戰艦森然列陣,戰機穿云破霧,戰車突擊登陸……東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組織一場聯合渡海登島作戰演練,一批新戰法訓法得到檢驗。
“一個中心三個組”讓陸海空形神交融
警報聲響,“敵”機來襲!
只見指揮員敲擊鍵盤,電子屏上信息閃爍,聯合指揮決策中心的作戰指令快速下達。
瞬間,作戰態勢形成:登陸艦編隊機動規避,航空兵戰機實施攔截,防空兵、水面艦艇部隊聯合抗擊。
以往聯合訓練,各軍兵種部隊盡管協作演練,但嵌入的指揮小組主要負責協調本軍種行動,并沒有指揮控制權,指揮往復多、時效性差,命令上傳下達緩慢。
此次演練,該支隊打破常規,設置了聯合指揮決策中心、登陸編隊兵力控制組、戰術兵團兵力控制組、空軍兵力控制組“一個中心三個組”的新編組模式,實現了對各參戰力量的集中統一指揮。
“報告指揮中心,‘敵’岸防部隊的火力較強,建議某型強擊機編隊進行火力打擊,摧毀岸灘火力點。”指揮通道剛打開,聯合火力協調員張鵬立即提出建議,聯合指揮決策中心快速調整三軍火力,實施精確打擊。
“用什么裝備打,打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再打,都由我提出建議。”張鵬介紹,他前不久剛剛參加了南京戰區組織的聯合火力協調員集訓。據了解,此次演練中還出現了情報綜合分析員、戰場態勢采集員等多個新型崗位,該支隊已有200多人參加過類似培訓。
該支隊政委葉建林說:“未來作戰,不再是平臺與平臺的對抗,而是諸軍兵種體系與體系的聯合對決,從簡單的嵌入式指揮到如今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陸海空三軍形神交融已成現實。”
一張態勢圖讓三軍火力攥指成拳
“‘敵’炮兵掩體隱藏在××方位,方位××有‘敵’裝甲目標,對我方兵力造成了較大殺傷,立即引導航空兵、艦艇進行火力打擊!”
炮聲轟鳴,導彈呼嘯。在陸海空三軍聯合火力精確打擊下,藍方節節潰敗,紅方登陸兵力梯次推進,逐步控制灘頭要地。
聯合火力打擊來自哪里?答案就在聯合指揮中心的一張態勢圖上。
在某艦海上聯合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一張融合陸軍偵察單元、空軍警戒機和海軍水面艦艇等各類偵察預警信息的戰場三維綜合態勢圖,使得敵情、我情清晰可見。
“構建三軍一體的指揮信息平臺之前,陸海空部隊卻難以真正聯在一起,三軍聯合作戰先要聯‘芯’。”支隊長靳航說。
此次演練,該支隊通過“上艦搭載、車下接引,按需加裝、手段互補,資源統籌、并網共用”的方法,搭建了聯合指揮信息系統。陸海空三軍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基于同一態勢圖的聯合決策、聯合指揮和聯合行動。
信息融合還帶來了作戰方式的變化。演練現場,在海空軍對登陸場地實施火力打擊后,陸軍某團在灘頭站穩了腳跟,戰場態勢采集員便不斷向聯合指揮中心發送目標態勢信息。
“現在我們既是戰斗員又是偵察員,可以將前線的第一手情報發回指揮中心,讓海空軍共享,引導他們精確攻擊,真正實現了‘指哪打哪’。”團長池世勇話音未落,紅方戰機又飛臨戰場,開始了新一輪的精確打擊。
新戰法在實戰熔爐中淬火成鋼
戰法是否管用,必須在真刀真槍的實戰化演練中接受檢驗。
官兵們發現,演練變難了,戰場變真了。該支隊副支隊長吳海權介紹,為了突出對抗的真實性,此次演練紅藍雙方自行制訂計劃、部署任務,導演部隨機導調,真正實現了“背靠背”的聯合對抗、體系攻防。
運輸編隊航渡途中,編隊指揮員、支隊周建群副參謀長突然接到導演部指令:你編隊3號運輸艦中彈受損,需脫離編隊組織救援,現立即調整輸送隊形,調整進攻部署,確保登陸成功!回想起這次經歷,周副參謀長感慨地說:“這種陸海空一體的實戰化訓練課目,只有在三軍聯合演練場上才能見得到,真是讓人驚出一身冷汗。”
正是在一次次的驚出冷汗中,一批新戰法在緊貼實戰的演兵場上檢驗成形。
登陸作戰損耗大、補充難,他們和陸軍多次試驗,變革裝載方式和數量,實現了人員和物資持續補充;
運輸編隊目標大、易受襲擊,他們和空軍、陸航、驅護艦部隊反復演練,改進掩護方案,確保編隊免受襲擊;
大規模投送兵力動用艦艇多、航渡時間長,他們多次測算、多方借鑒,創新輸送編隊行動方式,大幅提高了兵力投送效率……
聯合對抗礪劍,體系攻防淬火。在此次演練中,該支隊一批新戰法訓法得到實戰化檢驗,解決了情報信息共享、聯合火力打擊等12個訓練難題,部隊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實現大幅躍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