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讀賣新聞》4日報道,日本防衛省計劃開發裝配高感紅外傳感器的國產無人機,以便建立自己獨自的彈道導彈預警探知系統。
在東京展出的“全球鷹”無人機,日本計劃開發的國產無人機與其類似。
防衛省已經在2013年度的預算中,提出了30億日元(約合3730萬美元)的“滯空型無人機系統研究”經費要求。
據防衛省透露的計劃稱,這種類似于美國“全球鷹”的無人偵察機具有長時間滯空續航能力,飛行高度為13500米,對于經過日本近海上空和超低空飛行的飛行物,均可實施探知,其續航時間為22小時。
日本防衛省計劃從2013年開始研制第一架無人偵察機的試驗機,等試驗機完成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強化系統的提升,計劃在2020年投入使用。防衛省官員稱,感熱紅外線探測系統已經開發完畢,相關技術也已經基本就緒。
日本政府一度希望購買美國的“全球鷹”無人偵察機,但是一直得不到美國方面的正面回應。于是獨自開發國產新型無人機成為日本政府的一種選擇。
消息顯示,如果這款長期滯空型無人偵察機開發成功的話,不僅可以長驅直入朝鮮以及俄羅斯,同時,與地面雷達系統相連接,可以提前探測到攻擊日本的彈道導彈,并有效實施攔截。同時,對于類似于朝鮮發射人造衛星的軌跡也可以準確把握。
分析人士稱,無論是自主研發無人機還是從美國購進“全球鷹”,日本航空自衛隊都將獲得監視朝鮮內陸導彈基地的獨立偵察平臺,無人機上的機載紅外傳感器一旦發現朝鮮導彈發射的跡象,就會將報警數據傳回地面控制中心,為日本方面的反導發揮預警作用。
日本對無人機的重視,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但是無人機的技術發展,在日本自衛隊序列中卻一直是個空白。在早期日本自衛隊的戰術思想中,以防衛為主的戰略決定了戰場偵察和監視依賴完整的島嶼雷達系統。而無人機主要的用途在陸地作戰上,日本的陸地戰略縱深小,陸地大規模裝甲對抗并非戰略重點。加之當時的無人機航程有限,在海上偵察中航程短、半徑小,故而未受日本自衛隊青睞。
2006年時,日本就曾打算投資87億日元為自衛隊打造高空長航無人偵察機。著名防務雜志《簡氏防務周刊》曾報道,日本計劃于2007財年引進無人機裝備自衛隊,用于支持導彈防御計劃及執行觀測、偵察、巡邏等任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