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凝望中國邊海防,細細觀賞品味“夏夷之防”和“中外之防”兩大鴻篇巨著,其表象與本質特征,便幻化成一個個鮮活形象,徜徉于思維的曠野。
一道無形的山。古人云:“邊陲之戍,用保封疆,國之大防,莫過于此。”“邊境者,中國之唇齒,唇亡則齒寒。”邊海防是國家安全的一線屏障、是民眾幸福的守護神。它是物質設施與精神意志的結合物,是國家綜合實力形于外而神于內的統一體。它有獨特的風景、有隔斷云天的巔峰、也有通往山外的達坂與通道,在它的字典中,同時注解著堅守與開放、防范與友好的辯證內涵。
一面明亮的鏡。“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內容豐富、生動具體的古今邊防實踐,記敘幾多興衰事,明示不盡存亡理。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大眾歸心、民富國強,以固興邊之本;運籌方略、整軍經武、“堅城壘、精器械、練士卒、明賞罰、開屯田、禁啟釁”,以立守邊之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施行羈縻、剛柔相濟,修德懷遠、經略周邊,以行強邊之法。這些閃耀思想光芒的邊防哲理,給后人以深邃的啟迪與無盡的遐思。
一首雄渾的詩。《詩經》:“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漢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開華夏邊塞詩之先河。“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愿得此身常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詩句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瑰麗的邊海防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一朵藝術奇葩。當代中國戍邊人,以吃苦奉獻的崇高情懷所創造的中國邊海防文化品牌,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在中華民族文化滋潤下,中國邊海防建設之樹更加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