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渤海。一支艦艇編隊列陣波峰浪谷間。
突然,一枚反艦導彈呼嘯來襲。雷達搜索目標、末端防御系統緊急啟動,隨著一陣隆隆炮聲,某型艦炮急射新型彈藥百余發,織出密集彈網,來襲導彈折戟大海。
1項世界紀錄、4項國內紀錄隨之誕生,海軍兵器王國又添新寵。負責該型彈藥研制的海裝沈陽局某彈藥專業軍事代表室總代表周家勝,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滄海“鑄箭”20載,周家勝先后組織研制10多型彈藥裝備,填補16項國內空白。
周家勝的“固執”在軍工業界是出了名的。
那一年,一批3000發的彈藥引信完成生產后,軍代表進行交付前的檢驗。
一發,兩發,三發……一一合格。
然而,大功告成之際,意外出現了:最后一發漏裝了涉及安全性能的零件。
周家勝大手一揮:“用X光對所有引信重新進行檢測,逐一排查。”
工業X光檢測不同于醫用,強度高,費時費力,一天只能檢測幾十發……況且此前的每一枚,都已通過檢驗,有必要重來一遍嗎?
“任何一枚彈出了問題都可能引發炮毀人亡的慘劇!”周家勝帶著大家輪流守在現場,整整干了一個多月。雖然再未發現問題產品,但他卻說:“這樣做,值!”
熟悉周家勝的人都知道,彈藥質量在他心里是一條誰也不能跨過的“紅線”。
亞丁灣護航任務剛剛展開,海軍部隊緊急訂購某型彈藥,原有生產周期被壓縮至一半。
工廠著急開工,周家勝卻堅持先進行工藝試驗。結果證實,原有工藝參數設定不合理,彈帶結合強度合格率不足65%。廠方緊急調整設備,最終達到施工要求。
為啥事事愛鉆“牛角尖”?周家勝講起一件往事:“我剛當軍代表那會兒,有一次去參觀國際防務展,看到展示的種種世界先進彈藥裝備,心里很受震撼。要知道大洋上打仗,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而到時候,咱們中國海軍彈藥打得近、精度低、功能少,能不讓人著急嗎?”
某型彈底引信研制正式立項后,原由國內某企業負責,但因遲遲解決不了保險距離不足的問題,研制停滯不前。得知此事,本來與項目無關的周家勝卻急了,主動找到相關的一家承制單位,建議密切跟蹤該項目進展,同時自籌資金進行研制。
廠領導不解:“為何要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
周家勝笑著回答:“作為軍工企業,我們不能只顧及自身的利益,部隊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責任。安全系統設計是廠里的強項,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他的分析入情入理:“如果研制成功,就可解燃眉之急;反之,也必定另有用處,不是一舉兩得嗎?”
廠方領導被打動了,與部隊緊密配合,先后攻克了安全系統小型化設計、發火機構強度設計、傳爆序列可靠性設計等道道難關,僅用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產品的方案設計和試驗驗證。(喬燕飛 劉 猛 韓 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