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X-51A超高音速飛行器(資料圖)
據日本《外交官》雜志網站8月20刊文稱,美國空軍超高音速飛行器了X-51A“馭波者”8月14日進行了第三次試飛,盡管以失敗告終,但也引起了人們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廣泛關注。而且,中美俄在這方面的競賽不會因此而懈怠。多年來,三國在發展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飛行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文章首先對中美俄三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上的發展進行了介紹,這方面的發展源自冷戰期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羅斯在這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試飛超音速燃燒沖壓噴氣試驗飛行器的國家,比美國要早九年。
X-51A的研制是美國空軍、波音公司、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美國宇航局、普惠羅克達因和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共同合作的結晶。到目前為止,該耗資1.4億美元的項目只在2010年5月26日的測試中取得了成功。當時,該飛行器在加州南部的太平洋沿海地區,以5馬赫的速度持續進行了超過200秒的飛行。
同時,中國也對這個領域展示了相當的興趣。中國的許多研究中心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位于北京懷柔的錢學森國家工程科學實驗基地。在X-51A項目開展三年后的2007年,有消息稱,中國科學家正計劃在位于北京的風洞中測試速度達5.6馬赫的高超音速實驗飛行器模型。中國媒體在當年年初報道稱,中國科學家可能還建造了能測試速度達9馬赫超音速裝置的風洞。
高超音速巡航飛行器的商業用途也是顯而易見的。具有這樣的速度,從倫敦到紐約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這同樣也引發了軍事科學家的想象(有消息稱,五角大樓盡在過去十年就投資20億美元開展了6個超音速項目),其中的一個目標已經遠遠超出了發展超音速巡航導彈的范圍。超音速巡航導彈的速度和航程因為要保證氣流以亞音速進入燃燒室而受到了制約。在導彈發動機內氣流超過音速的情況下,如果能保證發動機內的正常燃燒,將能夠實現導彈速度和射程的大幅增加。
增加射程和速度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空軍協會2010年6月發布的一份有關超音速技術的報告稱,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1998年受到恐怖襲擊后,從美國位于阿拉伯海的軍艦上發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打擊位于阿富汗的基地組織訓練營地需要80分鐘。相比之下,超音速巡航導彈可以縮短打擊周期,也就是說同樣的攻擊,超音速巡航導彈只需要12分鐘。發展快速打擊能力也是五角大樓2001年發起的“快速全球打擊”項目的一部分。超音速巡航導彈打擊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不會引發核對抗升級。
除了縮短打擊周期,超音速導彈還會給防御滲透和導彈攔截作戰帶來重大改變。當前的導彈,無論是速度達到2馬赫的俄羅斯“日炙”和美國“魚叉”超音速燃燒沖壓動力導彈,還是中國的C802渦噴動力反艦導彈,其速度都不夠高,很容易被攔截。而攔截以超過5倍音速巡航飛行的導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DF-21D反艦彈道導彈返回大氣層后的最大速度可能會超過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最大速度,但它不如巡航導彈靈活,也不像巡航導彈那樣能進行低空飛行,躲避早期預警系統,能更好地騙過小型戰術雷達和紅外探測器的探測。
超音速巡航導彈實現部署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考慮到其在射程和速度及打擊精度上的優勢(更不要說沒有提及擁有非核打擊的優勢),這種技術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大國間的軍備競賽,似乎已經進入了超音速階段。(斯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