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11日電:直升機第一時間突入“災區”,軍用重型舟橋架起水上“生命通道”……11日下午,在四川省崇州市舉行的四川省2012年“5·12”省級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中,成都軍區參演部隊展現了強大的立體救援能力。
演練在崇州市主演練場及綿陽、德陽等多個分演練場同步展開。成都軍區共出動陸軍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兵力2000余人,裝備200余臺,主要擔負演練課目中的集結拉動、開辟通道、生命救援、危化品處置等急難險重任務。
14時,演練正式開始。
“強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道路、橋梁損毀,通信中斷,形成救援孤島……”
“災情”通報后僅僅幾分鐘,空中就傳來巨大的轟鳴聲。成都軍區陸航某旅5架軍用直升機出現在“震中”上空,空投下第一批救災物資,機降應急通信裝備和人員,并向指揮部報告了受災情況。
汶川抗震救災中,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第一時間飛赴震中,為無數受災群眾架起空中“生命通道”,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榮譽稱號。
2011年,這支部隊由團擴編為旅,新列裝了紅外搜索吊艙、水上救生吊籃、森林滅火吊桶等10多種專業應急救援設備,成為西南地區應急搶險的“開路先鋒”。
“強震導致數千群眾被河水圍困,急需轉移!”災情就是命令,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舟橋部隊聞令出擊。
岸邊水花飛濺,50噸漕渡門橋被浮舟車傾倒進河中。很快,一座60米長的浮橋便搭建完畢。
汶川地震后,正是這支部隊用漕渡門橋構筑起通往震中映秀的水上“生命線”。如今,這支工兵部隊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舟橋架設、水上救援、爆破搶險、道路搶通等多項任務。
在重型舟橋旁,幾艘沖鋒舟來回游曳,一架小型直升機在低空盤旋,機身上“四川民兵”的大字清晰可見。
“這是成都市民兵綜合應急救援大隊的搜救偵查直升機。”正駕駛沖鋒舟搶救落水群眾的少校蔣偉強介紹說,“我們還配有動力傘、摩托艇、海事衛星電話等裝備,可以在1小時內到達成都市所有區縣。”
汶川地震后,民兵預備役專業力量日漸成為成都軍區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兵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演練場一側,資陽陸軍預備役工兵團的官兵手持熱成像儀和雷達波生命探測儀,在成片的廢墟中不斷搜尋。
“雖然我們是預備役部隊,卻配備有無人偵察機、投繩槍、搜救犬、排爆機器人等裝備,可以執行多種救援任務。”這個團的上尉鄧鑫磊自豪地說。
類似資陽陸軍預備役工兵團這樣依托民兵預備役官兵組建的專業救援隊伍,近年來西南各地已先后組建了230多只。
成都軍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次演練是對汶川大地震以來軍區部隊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的一次集中檢驗。
汶川抗震救災以來,成都軍區建立起涵蓋工程、通信、醫療等相關專業的5支國家級、26支省級應急專業力量。一旦發生災情,應急專業力量半小時內可完成首批出動準備,現役部隊2小時內、預備役部隊24小時內可全員全裝出動。(劉永華 朱映濤 王德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