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子獲救,被送到保護中心。
核心提示
“那東西長了兩只小角,看起來不像是鹿,圍觀村民說是羚羊,大家也都不認識。”6月11日,三門峽陜縣西張村鎮村民老劉驚奇地對記者說。
【講述】
“稀罕動物”掉進6米深地坑院
老劉告訴記者,6月9日早上7點多,住在該鎮張三村的表哥打來電話說,一只“稀罕動物”掉進廢棄的地坑院中,請他快來看看。
老劉連忙帶著24歲的兒子小劉趕往現場。地坑院是豫西獨特的民居,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等,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約六七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窯洞,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事發的地坑院半面的院墻已經坍塌,院主人早已搬到地面居住,里面只有主人養的雞,“因為那東西在里面亂撲騰,雞就亂飛亂叫,這才叫人發現了。”老劉說,村里人都覺得“稀罕”,“那東西看起來似鹿非鹿,不知道是啥。從6米多高的地面上掉下去,沒啥事,要是人,早摔折了!”老劉和兒子等人把這只不知名的“稀罕動物”關在一間窯洞中,并趕緊報警。西張村派出所指導員呂梁帶人迅速趕到現場,同時聯系了當地的林業公安和三門峽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其送到三門峽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
【進展】
被救麂子狀況正常,開始進食
6月11日下午,記者趕到三門峽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見到了這只被救的動物。
保護中心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經他反復對比確定,被救動物應為麂子。據他介紹,麂,俗稱麂子。鹿科。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于跳躍。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其中以黑麂數量最少,為國家保護動物。
這只獲救的麂子應為赤麂,是省級保護動物。這只關在鐵籠中的麂子身高約40厘米,長約70多厘米,活動起來很敏捷。睜著一雙黑亮的眼睛,警覺地來回走動,一刻也不愿臥下。
張先生說,剛送到保護中心的一兩天,這個小家伙雖然沒發現有傷處,但不吃不喝,在鐵籠子里來回晃著腦袋。他很擔心活不了,沒想到,今天早上開始吃一些青菜,隨后又喝了水,并吃了一點動物飼料。“現在看起來,身體應該問題不大,等再觀察一段時間,視其身體狀況決定是否放生。”
【困惑】
被野生動物咬傷,
誰來買單?
在這起救護行動中遇到一件難題。老劉24歲的兒子在幫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救護麂子時被意外咬傷。
張先生告訴記者,村民小劉被咬在右手腕上,當時流血不少,被送往醫院治療。隨后他用麻醉吹管將麂子麻醉后,抬上車。“可能是小家伙受到驚嚇,雖然是食草動物,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昨日下午,記者被告知,小劉經救治包扎后已經回家,但沒法干活。“不知道救保護動物受了傷,國家能否給補償?”老劉說,這兩天他和當地鄉政府和林業派出所聯系后,對方都告知不能給予補償,得出證明到上級政府申請補償。
記者查詢得知,目前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規定“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
但三門峽市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法對“當地政府”的界定不清,到底該誰補償不明確,省、市、縣、鄉,四級“當地政府”都無法有效地履行補償職責。目前我省尚無有關“野生動物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補償”的規定出臺。
【借鑒】
外省出臺相關補償規定
記者查閱媒體報道發現,國內一些遭受野生動物侵害較多的省份已經出臺相關規定。
1998年,吉林省蛟河市發生的“老虎吃牛,農民告虎”事件曾引起全國關注,而事件最后“老虎吃牛,政府埋單”的結局也博得了各界贊譽。而今,吉林省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工作已由個例變為工作常態,2006年到2011年底,吉林省共審核野生動物傷害補償案件13811起,補償金額3799萬元。
2010年10月20日,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陸生野生保護動物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補償辦法》,旨在將受到“三有動物”侵害的民眾納入補償范圍,辦法還明確了資金來源和補償標準。
三門峽市一名林業專家建議說,實際出臺的國家補償辦法,對于一些基本問題,如補償模式、補償標準、具體實施補償的行政機構,以及對補償工作的監督等,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同時,各地可以在此基礎上,再制定符合當地特點的、更加具體的細則。
豫D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也許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周王城廣場
豫D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也許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周王城廣場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地坑院是豫西地區特有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遠古時期人類穴居的延續,由于居民向地下挖坑掏窯洞居住,地面上只有樹木農田,所以出現了“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下村莊奇觀。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筑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最近,它突然熱鬧起來。經過多次論證考察,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決定以集中景區形式,開發展示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同時實現傳承保護。
豫西山區雨量較少,氣候干燥寒冷,民間飲食多以湯菜兼之,喜歡香辣咸酸,葷素搭配,以抵御干燥寒冷。久而久之創造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十碗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12月6日,游客在陜縣張汴鄉參觀感受國家非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獨特民俗。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里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目前,在陜縣尚存近萬座地坑院,而在張汴鄉曲村村就有114座。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政府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政府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5月20日,陜縣縣委、縣政府在陜縣張汴鄉曲村舉辦了“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節”。截至目前,張汴鄉曲村的地坑院休閑度假區已經建成5個功能區,即:果樹采摘區、民俗展演區、田園觀光區、農耕體驗區;15個旅游景點:主要有豫西婚俗表演、農家手工食品展演、陜州剪紙展演、農耕文化展演等。
事發的地坑院半面的院墻已經坍塌,院主人早已搬到地面居住,里面只有主人養的雞,“因為那東西在里面亂撲騰,雞就亂飛亂叫,這才叫人發現了。”老劉說,村里人都覺得“稀罕”,“那東西看起來似鹿非鹿,不知道是啥。從6米多高的地面上掉下去,沒啥事......
在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有一處二百多年歷史的天井院,被列為二七區文物保護單位。櫻桃溝管委會花費了40多萬元維修了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貝”。
觀廟會、賞花燈,熱熱鬧鬧的春節七天假期已經落幕。冬季是北方山水景區的旅游淡季,為了抓住春節旅游市場,今年春節河南境內多家山水旅游景點屢出新招,游客數量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