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平輿縣萬金店鎮一處農田里,農民在搶種玉米。 河南日報農村版報記者 楊遠高 成睿智 攝
“三夏”歷來與“大忙”兩字相連,在這個時節,農民全家齊上陣,烈日下鐮割肩扛,揮汗如雨,累得腰酸腿疼,忙活十多天換來一年的收獲。不過,這種景象如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平輿縣農機局業務股股長吳彬說:“全縣120多萬畝麥田,大頭落地最多只需4天。”5月29日上午,記者在平輿縣萬金店鎮茨園村看到,村民李書停家5畝麥田,從收割、打捆到種下玉米,一個小時完事。
來自山東鄆城縣趙樓鄉翟莊村58歲的聯合收割機手翟利房帶著他的兩個幫手,邊丈量畝數邊收割,忙得不亦樂乎。他已經連續7年來平輿縣割麥了。麥收季節,他們每天早上8點開始收割,一直忙到凌晨2點才收工,像茨園村這3000多畝小麥,如果遇著好天氣,兩天差不多就收割完畢。以這樣的速度,他每年在麥季能收割小麥1800畝,除去維修、人工、油錢等成本,每季純利3萬多元。
這邊開割,那邊打捆機手李長春開著打捆機就上場了,麥秸稈被打捆機吃進肚里,吐出來就變成了一個個既結實又整齊的麥墩。35歲的打捆機老板郭爭取說,他們按每斤8分錢的價格現場收購,免費打捆、裝運,農民只等著數錢就行了。他們把打好捆的秸稈賣給駐馬店白云紙業公司在縣里辦的鑫企綠色產業家居園,加工成綠色環保的塑膠板做家具。
打好捆的秸稈剛拉走,玉米播種機馬上開始播種,每趟播6壟,緊跟收割和打捆的速度。
三道工序緊密相接,環環相扣,根本用不著多少人力,在外打工的農民一般都不再專門為夏收回家了。“速度就是金錢嘛!”地頭幾個村民笑哈哈地開著玩笑。(河南日報農村版報記者 成睿智 楊遠高 通訊員 訾現紅)
今年我省組織400萬臺以上農業機械投入“三夏”生產。
5月27日,確山縣劉店鎮前槽村郭景蓮和小孫子一起收獲小麥,豐收的喜悅寫在了臉上。
5月25日,在南陽市臥龍區農機跨區作業服務接待站里,來自豫陜魯等地的500多臺收割機整裝待發。
5月23日,寶豐縣肖旗鄉七里營村的農民在“田間課堂”學習小麥后期管理知識。
據省農機局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組織400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