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融媒飛象隊/文圖
全民“雙創春潮”奔涌而來,創新創業儼然成當下的重要主題。大時代下,每一名創業者,都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每一個創業過程,都歷經艱辛冷暖自知;每一次創嘗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河南,確定了要堅持創新驅動,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的“小目標”。創新,是實體產業發展的制勝法寶,創業,是引領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作為“雙創”路上的“老兵”,全國人大代表陳澤民、全國人大代表姜明,對于“雙創”有哪些箴言?
全國兩會期間,河南大象融媒首檔《河南人河南人》欄目亮相,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張澤群作為主持人,對話陳澤民、姜明全兩位資深“創客”。在大象融媒全國兩會直演播室內,三位全國人大代表論道,把話“雙創”,講述創業的背后故事,指明年輕人當下的“雙創”之路,探索河南打造“創新高地”的未來……
創業是心靈與生活的選擇 決定了就勇往直前
張澤群:陳澤民和姜明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全國知名企業家和知名創客。伴隨著“92春風”,兩位成為了“92派”創客代表,在2015年,兩位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陳澤民當年第一次創業時,已經50多歲了,而且當時是在體制內身為鄭州一家醫院副院長。為什么兩位在年代選擇了創業?
陳澤民:目的是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那時改革開放已十多年了,“小平南巡”帶來了改革春風,政府允許第二職業,如果不抓住機會太可惜了。抱著簡單目的,我離開體制,下海創業。
▲姜明
姜明:離不開那個時代大的背景,我也是當時受“小平南巡”講話的影響。當時在機關工作不錯,但那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狀態,我這人天生總是想能有一塊天地,任我去闖,所以1993年5月,我成為河南省直機關第一個辭職下海的。既然決定了,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張澤群:一個是追求富裕的生活,一個是追求心靈自由。創業意味著一般的就業,是要重新創造平臺。怎么樣判斷是不是要創業?這種選擇要基于什么樣的情況?
陳澤民:首先是基于市場,二是基于自身。我創業正是物資緊缺年代。當時社會上流傳:“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這種情況下,只要膽大敢于下海,放下身份查漏補缺,滿足市場需要,就可以成“萬元戶”。
膽量與市場并重 關鍵得看實際與自身情況
張澤群:要分析是否創業,就第一看有沒有市場,第二看自己是不是真有這種膽量。此外創業還需要做什么樣準備?
▲姜明
姜明:下海創業要不拋棄不放棄,不管前面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能走多遠,要問意志。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能攀多高,問雙手毅力。
張澤群:當時做的精神準備還是很充分的,但還要有必需的技術,項目、人員、資金當時怎么準備?
姜明:當時我1萬元起步,方向已定,就是廣告。鄭州被稱為“綠城”,當時我利用鄭州的梧桐樹,給樹穿上了廣告“裙子”,成了一道風景,在河南乃至全國開創先河。
張澤群:先做,可能就是一種勇氣的例證,而且是成功歷程。陳澤民當年創業時,也是根據自己生活所熟悉的方向來找最容易的產品嗎?
▲陳澤民
陳澤民:我創業沒那么復雜。有次我在上海出差,看見南京路上賣冰淇淋的生意很好。我想如果在鄭州搞一個,生意肯定好。于是我向鄰居借了15000元,為了感謝十一屆三中全會,起名開了“三全冷飲部”,申請專利、注冊商標。別人生產冰淇淋原料用食用明膠,我卻用海藻酸鈉代替,這小創新,讓我3個月就連本帶利還了賬。一個作坊不在大小,關鍵看有沒有創新,有創新別人就干不了。
創業路“九死一生” 創業者要有時代與實干精神張澤群:看了市場,看了新設備,最重要的一點是結合自己的自身情況。有沒有能力在找到自己的創新點和突破點,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興趣對創客來講,恐怕也是寶貴的資源,甚至是財富。
姜明:做任何事情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理念,然后有創新思考的習慣,同時也需要創新的能力。現在創業者很多是“創想”派,年輕人有激情,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可以理解,但更應有時代精神。
創業道路非常艱辛,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九死一生,要做好各種準備。創業路上,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把困難克服,不拋棄不放棄,真的要實干。
我去年投了25家企業,看130多家企業,感覺想創業的年輕人很多,但具有的實干精神或匠心精神不夠。作為創業者,應實在靜下心,撲下身子,研究自己的產品、自己的服務、自己的團隊。很多創業者這些方面鉆的不夠,現在讀書的多、學習的多、講述的多、聊天的多。
企業要不斷創新 單槍匹馬成不了氣候
▲陳澤民
張澤群: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敢于夢想。現在年輕創客遇到的現實難題更多一點。截止到2016年10月,河南省創業總數達到了53萬多家,但創新型創業只占5.4%。這恐怕我們在理念思維和行為上還缺乏新的東西。怎么看這個現象?
陳澤民:為什么我在1990年發明了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那是形勢所逼。從幾人的小作坊,到現在上萬人的上市公司,只要開發出來一個小小的產品是你的專利,有特殊創新,就會滾動成為一個大產業。企業怎么能夠生存下去,要找出路,要不斷的創新,這是動力所在。
張澤群:但這個路徑現在年輕人不可再模仿,這里邊的模式哪些可以借鑒。
陳澤民:模式就是不怕挫折,專心專注專業;不怕失敗,失敗了再來。=現在市場幾乎飽和,你所想到的別人也都想到。但在這個情況下,還要見縫扎針,搞別人沒有搞過的事兒,千萬不要千軍萬馬去過獨木橋。別人說不行的,也要去試一試,越是大家說好的,就不要去做了。
張澤群:陳澤民把常見的湯圓在工業化方面做了結合,成為國家標準,而后把標準公開,帶動了一個大產業。我希望現在年輕朋友,能從曾經創客這種成功模式中發現哪些思維和行為是可以總結提升借鑒的。
陳澤民:單槍匹馬去干,形成不了氣候。而是要形成一個新的集聚,產業集聚到一起。才會形成新興的產業抱團發展產業集聚的力量比單槍匹馬單打獨斗要強。
資訊發達時代 要獨立思考尋找自己合適的張澤群:當年資訊不夠發達,行業和產業集時,資訊大家可以共享,可以共謀發展。但資訊發達后,個人分析處理和自我認定卻相對弱一點,容易被一種集團資訊所裹挾。這時候缺乏冷靜的分析,姜明在接觸創客當中,是否也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
▲姜明(左)和猛犸記者觀看東方今報出品的《2017學習手冊》
姜明:互聯網能夠讓人豐富,但互聯網永遠不能讓人深刻。信息爆炸的社會,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結合自己的特點和企業特點,做出一個判斷,這點很重要。人要有自己的思考,尋找要適合自己的,要不僵化、不教條。現在的年輕人,在接受信息時一定要結合自身和自己企業。年輕創客先積累經驗 要借助互聯網
張澤群:兩位資深創客對現在的創客有什么提醒?
陳澤民:現在創新不容易,產業過剩。因此,現在創業要靠技術創新,拼知識水平,科技才是生產力。此外,要看整合社會資源,把不同資源重新組合,這也是一種特長。而且要善于觀察市場需求,重點攻克。
我希望創業者一切從基層做起,總結經驗,有經歷和閱歷成功機會就會多一些。
姜明:每個時代都有令人敬佩的創業者出現。回顧中國改革開放這幾派的企業家,每一代企業家在當時都做著創新,給那個時代留下了痕跡。我認為“15派”的創業者,一定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現在世界變成了一個“村子”,互聯網把世界連成一體。
網友:在河南科技類創業前景如何?有沒有政策支持?
陳澤民:創新是打破常規,但管理部門和現行制度適不適應、認不認可?新東西和舊模式怎么更好融合?關鍵是觀念要改變。我認為現在制度法律法規和觀念要趕上時代步伐,和改革同步,要有創新意識,要包容。社會對創新的關注、容忍、支持也要跟上。
張澤群:創業摸著石頭過河,但摸著石頭過河也是在探測,也是在為將來建起橋梁找基礎。
▲張澤群
網友:嘉賓對大學生創業怎么看?陳澤民:大學生應當先就業,再創業。剛從校門出來,不可能直接了解市場需求。只有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特長,才能準確定位自己,確定未來如何發展。另外要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不要依靠父母和別人的贊助,如果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怎么幫別人賺錢?
一切要從基層做起,從微不足道的小地方起步。目標定了以后,不要怕失敗和挫折。朝著目標持之以恒地努力,夢想才會給你帶來動力,這種動力比金錢更可貴,也是成功的永恒驅動力。
姜明:我想提醒年輕朋友,創業需要更加冷靜,更加清醒,更加扎實。無論你將來是否創業,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走出家門走出校門。首先要就業,在就業的崗位上,必須要敬業,在敬業的基礎上,實現小的夢想,去探尋一個一個更宏大的目標,從現在出發走向理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