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8日10:4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創意港】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玲
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數字創意撲面而來,從手機里的音頻、視頻到電視、電影的制作,從場景的模擬到環境的沉浸,從語音的轉換到音樂的下載,從信息的存儲傳輸到大數據的采集分析,數字技術正改變著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方便文化內容的傳播、精準鎖定文化消費者、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
近日,山東曲阜的數字文化產業研修班專題研討“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創作”、上海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上特意聚焦“動漫,讓文化資源活起來”,都向業界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和明確的導向:數字化時代,數字創意要開掘傳統文化“富礦”,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挖掘越深,創作源泉越足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充滿想象力和張力的絕唱打動和征服了現代的創作者,梁旋和張春兩位導演對“鯤”和“鵬”的形象進行數字化創意,歷經12年打磨,制作成電影《大魚海棠》,在兩年前創造了中國動漫電影5.6億元的票房紀錄,最近又剛剛獲得中國動漫最高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三屆動漫獎。
“我們現在正緊鑼密鼓地制作《大魚海棠2》,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獲得靈感。中國還有很多像莊子《逍遙游》這樣有意境的故事,能啟迪現代創作者的創意。”《大魚海棠》制片人陳潔感慨,文化挖掘越深,創作源泉越足,對東方古典文化就有一個新的詮釋。
“靠山吃山,靠文化吃文化”,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厚文化遺產,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不斷適應新時代人的審美需求和精神享受的要求去開發的文化寶庫,是個取之不盡的內容海洋,如果不會利用或利用不好都非常可惜。在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看來,對傳統文化進行開發很有必要,但并不容易。古老厚重的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中國元素猶如“一匹不好駕馭的好馬”,如何用時代的手法展現出來是需要業內人士去探索的,不僅僅要呈現外在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展現思想精髓。
“一個民族的文化史實際上就像是一個IP,雖然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但是背后都是一個一個特別鮮活的故事。”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每一個鮮活故事都有機會成為一個IP,都有機會和現在的年輕人溝通,文化產業從業人士應保持對文化的敬畏,不去開發短期的“快餐式”文化內容,也不去開發不具有用戶基礎的文化產品,在新文創的時代,而應保持耐心,把中國文化最美好的東西,用現在年輕人最習慣的、最喜歡的方式,更好地詮釋出來。
數字創意讓文化活起來
上海博物館成為“孩子們的樂園”:每一個小朋友都是“藝術家”,畫出自己想象中的圖案,再把圖案用PPT的形式轉化,進行立體的演繹,小朋友就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數字文化紀念品——今年在博物館一個角落中,小朋友們開始陶醉于新的VR演示區,置身窯爐、穿越時空,小朋友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陶瓷怎么燒制,感知青銅器的精美、書寫的過程,真切、深度地體驗上海博物館青銅、陶瓷、書法的三大主題。
“立足于文物的故事和情感去創意,開放資源、共享發展。”上海博物館文化創意發展中心主任胡緒雯總結說,上海博物館與社會上的文創公司合作數字化文創產品的開發,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展開,注重功能設計和用戶體驗,既豐富了博物館文創產品,又讓觀眾能深切地感知傳統文化。
“數字創意讓博物館的大量館藏文化資源活起來,走進每個消費者的心中。”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產業司企業發展處處長馬力肯定了上海博物館的探索。他說,動漫是數字創意中最具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部分,這些年一直在強調從“小動漫”向“大動漫”的轉變,就要用動漫的表達理念、動漫的藝術手法、動漫的產業運營,激活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中的文化資源,成為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普及,萬物互聯技術把物體和物體、人和人、不同的世界聯合在一起,在這個平臺上有了更多的創意機會,可以去孵化和孕育出更多數字文化產品,表達文化精神,傳播文化價值觀。”騰訊動漫品牌總監劉星倫介紹,騰訊基于“科技+文化”的戰略,以IP為核心,布局動漫文學、游戲、影視、電競等多種業務,通過與故宮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把過去古人的創作者和今天的創作者、把古代的用戶和今天的用戶有意思的串聯在一起,從泛娛樂到新文創,從產業鏈到生態圈,要實現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良性循環。
集聚梳理成文化素材庫
漫步紫禁城,處處可見祥瑞的身影,在建筑雕塑上、在裝飾陳設中、在日常用品里,有傳說中的龍鳳、大地上的象獅、海底的珊瑚等多種瑞獸。這些意寓吉祥福瑞的中國文化符號,被進行數字化轉換,成為手機APP的內容。各種祥瑞鳥獸以精致的手繪畫作展現在手機屏幕上,用戶只需要輕輕一步,就知道瑞獸的信息點和它在故宮的何處,在教育性和欣賞價值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互動體驗和趣味性。除此之外,故宮博物院還開發出《胤禛美人圖》《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故宮陶瓷館》《清代皇帝服飾》《故宮展覽》等八款APP,通過數字化采集和交互,傳播故宮文化。
“故宮的每款數字創意產品,不只是讓用戶簡單地去瀏覽圖片和場景,還提取細節作展示和介紹,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于壯介紹,目前,完成了整個故宮120萬平方米的三維化和場景化;186萬件文物中的三分之一已進行了數字化的工作;故宮整個影像資源庫中有110余萬件文物可以用于數字化的開發和再轉化。
“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采集、梳理的數字化轉換,是數字創意的基礎性工作。”中國音協高校音樂聯盟秘書長鄒薇梳理了數字音樂的產業邏輯:傳統音樂產品的制作必須經過一系列繁復、冗長的步驟才得以實現,而數字音樂素材庫和數字技術簡化了音樂創作的流程、降低了制作成本,再加上數字技術的機械性,使數字音樂常用記號以及節奏、節拍等方面具有了近乎完美的準確性,使數字音樂制作具備了很強的便捷性和傳播性,迅速成為數字文化產業中新的增長點。
專家認為,文化產業要順應數字化形態,揚長避短,用好數字的技術性、即時性、準確性、拓展性、便捷性特點,通過素材庫和資源庫,構建體現中國風格、傳承中華美學精神的內容體系,進一步提升數字創意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18日 15版)
楊斌認為,漢字字庫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字庫行業發展,將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導致字庫行業難以為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普遍缺乏付費使用字體的概念。
情報人員稱其為“情報富礦”,如同“青年黨百科全書”。
《日本經濟新聞》說,解放軍于年底最后一天完成這項改革,并于2016年第一天宣布有關消息,凸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軍改的意義。
10月10日夜,南京浦口區工商局長張某辦公室被盜,保安老王報警。目前,小偷已被抓獲,工商局堅決否認有大批名煙、名酒被盜,警方也拒絕披露案情。(11月17日 江蘇衛視) 小偷惦記局長辦公室,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局長辦公室往往是“富礦”,多數情況下也多有收獲。
公開信息顯示,2006年中信證券開始購買華夏基金股權,于2007年全資控股華夏基金。在合并華夏基金與中信基金之后,中信證券解決了基金公司“一參一控”問題。不過,中信證券持有華夏基金100%股權,違反了當時“內資基金公司,一家機構持股不得高于49%;合資基金不得高于75%”的規定。
2016年8月10日,棠下村,廣州天河區東部的一個巨大的城中村,在獵德村因為珠江新城的建設成為歷史之后,棠下村應該可以說已經是嶺南地區最大的城中村了。付昌的二哥閆付啟是1998年從河南省扶溝縣古城鎮的老家來到廣州棠下村時,當時這里只有8輛出租車是河南人開的,廣州出租車市場上,還是湖南攸縣人的天下。
先有銀證合作、銀基合作,后有銀行開展理財資產管理業務試點。《中國信托業發展研究報告(2013)》指出,私人財富管理、另類資產投資和新型私募投行業務,將是引領未來信托業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
打造“動漫之都”,我市又有大動作——未來3年里,一座占地500畝、投資23億元,集動漫人才培養、創意聚集、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動漫產業園,將在龍門之南6公里處的伊川縣城關鎮拔地而起。
鄭州“皇家一號”會所,坐落于鄭州CBD商務內環,距離國際會展中心不過數百米,四周彌漫著濃厚的商業氣息。在“皇家一號”擔任過公關經理的劉飛(化名)說,警方從“皇家一號”前臺電腦里獲取了數據,發現其一年營業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