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8日14:3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年俗新氣象】
光明日報記者 底亞星
“我來平遙古城旅游已經三次了,這次趁著過年帶孩子過來,就是想全家一起感受一下傳統中國年的氛圍。”在高掛著紅彤彤燈籠的古城南大街上,一位來自太原的游客這樣對記者說。
平遙古城,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悠久的歷史也使平遙積淀了濃厚的傳統節日文化習俗。
和大多數北方城市一樣,平遙的年味兒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飄香。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要數“祭灶”。隨著“祭灶”的完成,平遙人的“大年”也正式拉開了序幕。到了年三十的晚上,人們會用煤炭堆起一座中空的小山,把木柴放進去,點起熊熊的旺火,有的人家堆不出小山一樣的旺火,便象征性地把一塊貼著寫有“旺”字紅紙的炭放在院子中,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興旺美滿。山西省農機校旅游教研室副主任郝新喜介紹說,從正月十四開始連續三天,是平遙古城正月里最熱鬧的時候。古城的商家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日子,一邊張燈結彩地布置起自家的商鋪,一邊組織起形式豐富的社火:竹馬、獅舞、高蹺、旱船、抬閣、背閣。社火表演巡城一周,終點停在縣衙的門口。明清時期,縣官會在正月十五這天在縣衙里面的“觀風樓”上欣賞社火表演,以示與民同樂。今天,平遙縣衙早已成為游客觀光游覽的重要景點,但是這一習俗依然保留了下來。
從2006年開始,平遙每年春節期間在古城舉辦的“平遙中國年”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2018年“平遙中國年”的主題,是“世界的平遙——我的家”,與申遺成功20周年“保護·傳承”的主題一脈相承,圍繞喜與樂、家與國、古與今、中與外四個方面,將傳統經典和現代時尚有機交融。活動主要包括“歡歌迎春、翰墨同春、彩燈靚春、社火鬧春、民俗樂春、網絡賀春、戲曲唱春”七個板塊。在傳承傳統文化內涵、著力展現我國北方傳統年俗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運用AR、VR等科技手段,為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增添現代感、科技感。
在平遙采訪的時候,記者與一支結婚的隊伍不期而遇。嗩吶聲中,身著傳統服飾的接親隊伍抬著花轎走在前方,后視鏡上扎著紅布的車隊跟在后面,在古老的街道上,婚禮與春節交織成雙份的幸福,而古代與現代、傳統與時尚也在人們的歡笑聲中緊密融合。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18日 03版)
1月16日,揚州天氣陰沉,航拍被霧霾籠罩的揚州,古城云霧繚繞。當地氣象部門14時播報,揚州已經呈現輕度污染。
深秋時節,地處祁連山下的甘肅千年古城——張掖,秋意濃濃,金黃的楊樹、火紅的楓葉倒映在湖面,天藍水清,各色樹葉“爭奇斗艷”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秋景。
深秋時節,地處祁連山下的甘肅千年古城——張掖,秋意濃濃,金黃的楊樹、火紅的楓葉倒映在湖面,天藍水清,各色樹葉“爭奇斗艷”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秋景。
今年月亮最圓之日,將出現在10月6日2時40分。從10月3日到5日,月亮與地球的距離分別為379223千米、374785千米、371096千米,也就是說月亮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地球。
昨日,新京報報道了安徽省鳳陽縣明中都城墻維修工程破壞文物原貌的情況,引起了關注。在整個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過程中,各項方案均按規定報呈國家文物局審定批準后實施。
2016年8月12日,在原市文化宮舊址,曹魏古城建設項目舉行了開工儀式。記者從曹魏古城建設指揮部了解到,目前該地塊開發項目名稱正式定為“魏源”,整體規劃為商服用地,占地面積22725平方米(約34.1畝),規劃總建筑面積74442平方米。
張建慧一行先后來到陳家大院、煙雨樓、城隍廟等處進行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工程進展情況。
據了解,本次書畫展共征集作品400余幅,其中精選170幅參加展出。
據統計,今年國慶節期間,古城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0.97萬人次,同比增長5.1%;旅游收入4770.32萬元,同比增長6.3%。游客主要來自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大部分為“一日游”游客。
《商丘古城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商丘古城保護與利用工作從此邁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商丘市和睢陽區要以此為契機,加大古城保護宣傳力度,讓《商丘古城保護條例》深入人心。
展出作品聚焦了商丘城區的文化遺存、歷史建筑、人文盛景等。旨在通過攝影家的鏡頭,對商丘歷史文化進行多維度、多層面的聚焦和挖掘,用影像向人們展示古城商丘的文化底蘊。
古城老街:倉巷街
這里有五千年傳承不斷的血脈,還有五百余年不屈不撓的重建史。商丘古城,堪稱中國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館,說其是商丘的驕傲并不為過。
古城辦事處對督查小組工作以及制度進行了完善和改進,針對古城轄區,督查隊每天進行督查,查出一處,處理一處,上報一處。
古城汴梁 因為相知 所以懂得(映象網www.wbywan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