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春走基層]重訪井岡山:鄉村新事多

                2018年02月18日10:23  來源:經濟日報

                5034

                  井岡山上春來早。我們到的時候,下了幾天的雨雪剛剛停歇。殘雪壓翠竹,漫山透出倔強的新意。盡管風里還帶著幾絲寒冷,但街上的紅燈籠已經透出節日的熱情。

                  2017年2月底,井岡山率先退出貧困縣行列。脫貧“摘帽”這一年,井岡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迎著新春的陽光,再次來到這座有著光榮傳統的山上。4天半時間,我們走訪了9個鄉鎮10多個村莊。有些是第一次走訪,更多的則是去年到過的地方。無論是重訪和初次走訪,山鄉處處都有新鮮事。

                  藍卡戶成帶頭人

                  “藍卡戶”井岡山的一個“專有名詞”。為精準識別,井岡山根據貧困程度,把貧困戶分為紅卡戶、藍卡戶和黃卡戶。紅卡戶是需要政策保障的深度貧困戶,而藍卡戶則是通過政策扶持有致富能力的貧困戶,黃卡戶是已經脫貧還需要政策扶持跟蹤的貧困戶。藍卡戶數量占比多,扶持力度相對小。去年,我們走訪了多個藍卡戶,他們有些擔心,害怕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是不是能實現脫貧。今年重訪,我們看到,很多藍卡戶不僅自己富裕起來,而且成為致富帶頭人。

                  葛田鄉華嶺村的古立章是因為母親身體不好、兒女都在讀書而成為貧困戶。去年我們到這個村里采訪,他剛剛成立養鵝合作社,吸收24戶藍卡戶入股,但因為經營不善,沒有盈利。今年,他在村里種木耳,到附近村莊去學習技術。這位50多歲的農民告訴我們:“養鵝虧了,我也保證給每戶藍卡戶1500元的分紅。現在,有技術部門支持,種木耳的技術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下七鄉光明村的盧長生前幾年因為父親生病,從打工的浙江回村,花去十幾萬元積蓄給父親治病,成了村里的貧困戶。在當地農商銀行的支持下,他搞綠化苗木逐步脫貧。2016年他們家達到脫貧標準。1980年出生的盧長生脫貧不止步,成立了勤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5戶農民參加。2017年,他又租賃村里120畝土地建起一個臍橙種植園。雖然臍橙還沒有掛果,但他已經辦了一個網店,在網上賣臍橙。“今年為周邊種植戶賣出去16000多斤,自己掙了3萬多元。”盧長生說。

                  長坪鄉長坪村有個叫鐘上平的青年。前幾年母親生病,父親年歲大,孩子又小,家庭負擔重,成了貧困戶。為了照顧家庭,鐘上平中斷在福建的打工,回到山上。2016年回村后,他就承包了1000多畝毛竹,買了一輛農用三輪車,經營起林業,家庭逐漸脫貧。我們到村里沒有找到鐘上平,村黨支部書記鐘榮耀撥了一通電話告訴我們,“他又出山了,這個孩子很勤快,勤快的人才能致富快”。

                  井岡山沒有專門統計多少藍卡戶成了帶頭人,但是,我們從這些故事中卻感受到政策扶貧的力度。鵝嶺鄉黨委的同志說,扶貧的政策優勢如何轉化為農戶發展的自主力量,是他們工作中時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從這些藍卡戶的故事中,我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貧困戶家喜事多

                  葛田鄉華嶺村是井岡山最后一批脫貧的村莊。去年年初我們到村里采訪時,天色已暗,我們走訪的最后一戶貧困戶叫李香妹。這位58歲的農婦早年丈夫去世,和自己33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她最發愁的事情是兒子找不到媳婦,家里的房子沒有蓋起來。

                  今年重訪一進村,村委會主任謝風仙就告訴我們,李香妹的兒子黃招遠找到媳婦了。如今,這位去年還在發愁的“大齡青年”帶著媳婦在外鄉打工,也住進了新房。我們走訪10多個村莊,聽到好幾個大齡青年成婚的喜事。下七鄉漢頭村,藍卡戶的牌子還貼在門口,77歲的張淮音老人抱著一個竹編的火籠,坐在家門口。屋里屋外忙碌的是進門不久的兒媳婦李金金。

                  老人告訴我們,兒子48歲了,一直沒有成家,前年在工地受傷,落下殘疾。2017年,家里最大的喜事是兒子找到了對象。進門不久的兒媳婦是附近吉水縣的人。她說,以前這是個窮地方,現在,村里路通了,房子也新,生活條件快趕上城里了,嫁過來是幸福的。張淮音兒子是茨坪鄉一家超市的保安,每年收入2萬多元,周末有空就回來。

                  井岡山城鄉在脫貧攻堅中最大的變化是農村基礎設施。重上井岡山,不僅村村通了水泥路,而且入戶道路都硬化了。下七鄉上七村黨支部書記葉佐詩自豪地說,“過去一下雨到處都是泥巴,現在,你穿著皮鞋到村里隨便走,都很干凈”。農村基礎設施的改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不能說這是解決農村大齡青年問題的直接原因,但是村里條件變好了一定是重要原因。”漢頭村黨支部書記鄒和平說。

                  整體脫貧之后,貧困戶的生活狀況如何,始終是個重要問題。井岡山提出建立健全黨建引領、產業增收、兜底保障、動態管理四大全覆蓋機制。脫貧摘帽不等于扶貧停止,他們始終堅持動態管理全覆蓋。2016年底全市剩余貧困戶539戶,1417人;2017年新增貧困戶44戶,136人;退出貧困戶373戶,1010人;因婚嫁、死亡、遷出等因素核減11戶,27人,剩余貧困戶199戶,516人。

                  返鄉創業故事多

                  返鄉創業是很多外出務工青年的選擇。去年,我們聽到好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故事。一年過去了,這些創業者有沒有停歇?又有什么新故事?我們在重訪井岡山的路上,翻開去年的筆記本,尋找著他們的名字。

                  新城鎮排頭村有個叫謝樟峰的青年,他從廣東打工回來,在村里建起農場,養了100多頭牛。去年,我們到他養牛工地上參觀,他正準備建設新牛舍,擴大規模。重訪謝樟峰,我們直接被帶到一片農舍旁。“和盛家庭農場”的牌匾掛在門口。“2017年我們搞起來農家樂。”謝樟峰一邊和我們握手,一邊介紹。他的養殖農場還有100多頭牛,發展了7個塑料大棚養雞養魚。他說,“農家樂收入就有5萬多元”。

                  謝樟峰指著不遠處一些廢棄的房屋告訴我們:“開春就把那些地方收拾出來,農家樂要上檔次擴大規模。”

                  葛田鄉葛田村的陳志勇是2016年春天回來創業的。農村的扶貧政策打動了我。他說,回來就是要在土地上搞出些名堂。

                  2016年,他租了村口的一片土地搞大棚種植。2017年,他把周邊70畝土地都租下來,建起39個大棚,發展草莓等種植業,收入了20多萬元。他說,現在還處于創業階段,沒有利潤,還有虧損。但是,他的想法是清晰的,準備分期種植藍莓、無花果、櫻桃等水果,“我的理想是建成一個四季都有水果采摘的好去處。”他說,再有三四年,這個農場就能盈利了。

                  回鄉創業的大都是青年。他們在創業中完成鄉土化成長。而只有這種成長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才能改變農村的“空殼”現象,才能賦予農村發展原動力。所以,每一個農村青年的創業故事都讓我們振奮。(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永剛 劉 興)

                文章關鍵詞:貧困戶;藍卡;下七鄉;1980年;重訪 責編:王芳菲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河南省領導看望慰問基層干部職工困難群眾和專家學者

                  年味兒日漸濃郁,關懷更顯殷切。連日來,省領導下車間、入村戶、訪民生、慰民心,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百姓心坎,把出彩中原的足音傳遞到千家萬戶。

                • 漯河盲人按摩師行善19年 逢年過節為貧困戶送錢送物

                  像張磊一樣,昨天共有6個貧困家庭收到了周小力的錢物。

                • 【網絡媒體走轉改】健康扶貧的安徽樣本:13天藥費5000元 自己只掏200塊

                  2017年1月17日,記者走訪金寨縣貧困戶發現,隨著健康扶貧各項政策的實施,貧困戶看病、住院負擔大大降低,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貧困戶過上了安穩日子。因病致貧的申術發和江傳勝之所以能享受優厚的報銷政策,源于安徽省針對貧困戶落實了“兩免兩降四提高”待遇,率先推出“351”兜底保障和“180”補充保障民生工程等健康扶貧政策。

                • 健康扶貧的安徽樣本:13天藥費5000元 自己只掏200塊

                  2017年1月17日,記者走訪金寨縣貧困戶發現,隨著健康扶貧各項政策的實施,貧困戶看病、住院負擔大大降低,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貧困戶過上了安穩日子。因病致貧的申術發和江傳勝之所以能享受優厚的報銷政策,源于安徽省針對貧困戶落實了“兩免兩降四提高”待遇,率先推出“351”兜底保障和“180”補充保障民生工程等健康扶貧政策。

                • 不讓一戶掉隊! 革命老區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白塔畈鎮劉沖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劉沖村村民方克枝給記者展示曾經住過的樓板房。據吳飛介紹,截至2017年年底,白塔畈鎮貧困人口還有474戶748人,其中大部分是五保戶低保戶,項沖村也能在今年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 永城“夜談會”暢通脫貧思路

                  1月11日晚,永城市陳集鎮劉樓村組織活動場所內燈火通明。“夜談會”是永城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開展“四個一遍”“四個過程”“八個一”“兩個結合”活動的一個縮影。許多鄉鎮負責同志及駐村第一書記表示,“夜談會”拉近了干群之間的距離,心離得近了,工作也更好開展了。

                • 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 杞縣“蒜”好產業脫貧賬

                  1月9日,杞縣板木鄉張官村,大蒜地里還有不少積雪。“為了讓貧困群眾共享大蒜產業發展成果,我們圍繞大蒜產業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日益完善的大蒜產業鏈為杞縣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不少貧困戶在大蒜產業的帶動下實現了脫貧。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貧困戶朱學兵住房變遷記

                  朱學兵一家當年為何住在這山洞里,還有一段故事。上世紀60年代,朱學兵的父母結了婚,但父親是頭婚,母親是二婚,民風保守的村民們老是在背后指指點點。

                • 扶貧技術資金送到戶

                  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鎮譚莊村,村民張領頭因養殖虧損,當了多年貧困戶,動員發展產業他縮手縮腳,一沒資金,二怕再賠本。2017年,駐村干部向他介紹濟源市對發展蔬菜制種產業的貧困戶有補貼政策和保險政策,他壯起膽子,種植了4畝蔬菜種子田。

                • 強按貧困戶道歉,個案背后當有共性反思

                  當地相關部門回應稱,該名鎮長在處理村民李某的事情上,“的確存在言行粗魯,有損國家干部形象”。但置于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發生在基層的如此一幕,顯然還需要得到更多反思。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 杨玉环三级dvd| 便器调教(肉体狂乱)小说|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两个美女脱了内裤互摸网沾| 日本高清com|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男人边吃奶边做边爱完整|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 91freevideos精品| 好硬好湿好爽再深一点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欧美在线一级精品| 免费一级黄色大片| 精品福利视频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1精品国产肉丝高跟在线|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 欧美日韩无线码在线观看|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91av小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一|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10|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特黄特黄一级高清免费大片| 台湾swag视频在线观看| 羞耻暴露办公室调教play视频| 国产成人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