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5日07:08 來源:新華社
圖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 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記者高敬、董峻)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4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文件從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方面進行安排部署。
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件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文件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中央農辦主任韓俊說,“文件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
今天,中央送出一份“惠農超級大禮包”,釋放重磅信號,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今天發布。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陳錫文: 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非常重要的是,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實際國情就是人口規模巨大。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中央一號文件確定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方向,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多部委先后出臺相關操作文件。“今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更加注重市場導向、綠色導向和規模導向。
要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保障學生生長發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綠色、健康,正在成為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共同的追求。剛剛公布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這就意味著,今后我國農業將更多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為我們的餐桌提供更多的健康果健康菜健康糧。
中央深改組分別在第十六次會議和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比如,電力改革方面,去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啟動新一輪電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的新戰略,“飯碗論”“底線論”“紅線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中農辦副主任韓俊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回答了記者提問。
對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呈現出的新矛盾、新挑戰,文件有哪些破題之策?新華社記者從中梳理了五大關鍵詞,采訪權威專家,對文件進行深度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昨日正式發布。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即《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昨日正式發布。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27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
實際上,就在政府正在醞釀更多的扶持計劃時,電商界的巨頭們也在積極部署2016年的農村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黨國英說,一號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的重大問題歸根到底都涉及農村土地。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黨國英說,一號文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的重大問題歸根到底都涉及農村土地。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
2013年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