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8日11:04 來源:人民網
潮劇演員正在表演潮劇《十八相送》。夏凡 攝
唱腔別致的潮劇、針法反復的珠繡、精美絕倫的潮陽剪紙……1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采訪團走進汕頭,感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娘知道,掩護重擔你獨立撐持;撫傷痕,娘心如絞老淚滴。”在老媽宮戲臺,廣東潮劇團為觀眾帶來潮劇《紅軍阿姆》選段。該劇以吳南生報告文學《松柏長青》、潮劇《革命母親李梨英》為基礎,以李梨英的感人事跡為素材,著力表現一位樸素而堅韌的母親形象。2017年11月,該劇獲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劇目一等獎”。
張阿婆帶著年幼的孫子孫女來看這場演出。“我從小就是聽著潮劇長大的,這是我們的文化。”她表示,雖然現在娛樂方式多了,聽潮劇的次數少了,但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多聽聽,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像潮劇這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汕頭有13項之多。2017年6月,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這是汕頭第一所市級的非遺展示館,其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規(guī)模在省內均居前列。
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現如今,汕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仍然以家族為脈絡傳承。
膠水、鐵片、絲線、尖嘴鉗,這些都是趙岱麗制作“盔頭”必不可少的工具。盡管頭發(fā)花白、戴著眼鏡,但她手上的功夫十分利落。趙岱麗的丈夫,是汕頭市級非遺項目盔頭制作技藝傳承人陳衍庭。四十多年前,她跟著丈夫入了這一行。
盔頭。夏凡 攝
盔頭,即傳統(tǒng)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在潮劇盛行的汕頭,盔頭的需求量不小,但工藝極其復雜:制作一頂花旦的盔頭,由60多塊鐵片組成,需要數十道的工序、耗時4天才能完成。“必須一道道工序做下來,沒有捷徑。”趙岱麗說,許多年輕人對此望而卻步,夫妻倆一直沒有收徒,僅靠兩個女兒將手藝傳承下去。
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寮嵌瓷省級傳承人許少雄年幼時便跟隨爺爺學習嵌瓷技藝。經過他的一雙妙手,破碎的茶碗可以華麗“轉身”,變成精美的陶瓷拼貼工藝品。嵌瓷是以潮汕風格為主的民間建筑裝飾工藝,多用于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筑物的屋頂或瓦片裝飾。
大寮嵌瓷。夏凡 攝
對于晚輩愿不愿意繼承他的衣缽,許少雄并不擔心:“我們應該讓年輕人自己選擇要走的路。如果他們以后對傳統(tǒng)手藝感興趣,自然會跟著學;不感興趣也不能強求。”
汕頭市級非遺項目珠繡傳承人洪裕靜也認為,培養(yǎng)興趣對于文化遺產傳承十分重要。她一手執(zhí)針線,串起盤中的彩珠,在緞面上來回翻飛,才一會兒工夫,一個人物的輪廓就形成了。她所傳承的珠繡起源于唐朝,明清時期廣泛盛行于潮汕民間。
“針對那些對非遺技藝感興趣的年輕人,政府可以適當給予補貼。”洪裕靜認為,與其他技能不同,學習傳統(tǒng)技藝往往周期長、成本高、收效慢。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資助,鼓勵新鮮血液進入非遺領域。
如今,傳承傳播非遺的形式多種多樣。每逢周三,國家級非遺項目潮陽剪紙市級傳承人陳小燕就會到汕頭大學開設手工班,教學生們學習剪紙。“學生們都覺得很有意思,每次50個名額很快就會報滿。”她說。
陳小燕展示剪紙作品。夏凡 攝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學到了更多。”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陳小燕驚喜。她常常把學生們現代化的設計靈感和自己掌握的傳統(tǒng)紋樣、技法相結合,讓作品錦上添花。“過去我從沒想到,剪紙這項民間藝術可以和英文字母、卡通形象融合,學生們激發(fā)了我的靈感。”
在《紅軍阿姆》導演盧昂看來,如今傳承傳統(tǒng)文化,勢必面臨保留傳統(tǒng)精髓與創(chuàng)新形式的平衡問題。“現代潮劇,既要讓老一輩看著可親可敬,也要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他認為,在創(chuàng)作中,劇團著力將最有特點的潮劇元素放大,并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對舞臺進行重新包裝,讓觀眾對潮劇感興趣,想看、愛看。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qū)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當非遺保護遭遇小眾之惑時,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當非遺傳承遭遇現實困境時,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一句話,承載著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遺文化,彰顯著巧奪天工之技的非遺項目,急需在時代的版圖上,找到專業(yè)化與大眾化的完美契合點。
如今在貴州,像陸勇妹這樣通過發(fā)展傳統(tǒng)工藝而以點帶面帶動當地群眾傳承技藝、增收就業(yè)的例子數不勝數。山西省級非遺“渾源涼粉傳統(tǒng)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李瑞告訴記者,渾源涼粉制作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立夏之日,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做涼粉。
4月10日,青年古琴傳承人毓璁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國家文化基金的文化干部近期曾多次主動與其接洽,鼓勵她申請青年扶持基金。北京市對市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助標準則與國家級代 表性傳承人的補貼相當,為1萬元/年。
如今的年輕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東北老家,一到農歷五月,滿眼都是紅紅綠綠的香包,伴著絲絲縷縷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聞的人不由地一激靈,身心都舒展。
如今的年輕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東北老家,一到農歷五月,滿眼都是紅紅綠綠的香包,伴著絲絲縷縷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聞的人不由地一激靈,身心都舒展。
小巧精致的蛋雕、雄偉壯觀的“小相獅舞”、華麗古典的香包……12月31日上午,新落成的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開館,鄭州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入駐展示,其中還包括剛剛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登封窯。
布袋木偶戲是河南民間傳統(tǒng)的曲藝形式,在面積很小的舞臺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縱木偶,運用口技等表現手法,獨立完成所有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張學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戲的第六代傳人,如今,他的工作是每天在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園里為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戲。
廣泛征求民意是我國立法程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今年6月底,我省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地方性法規(guī)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然而十幾天過去,卻遭遇乏人問津的尷尬。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2017年12月29日上午10點,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在趙縣人民法院宣判制造煙花的79歲非遺繼承人楊風申,犯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于刑事處罰。2011年,“五道古火會”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風申也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古往今來,“香”一直被雅致人士所追捧,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還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
12月8日至10日,洛陽市舉辦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來自山東、四川、云南、安徽等全國17個省市及省內洛陽、鄭州、信陽、開封的150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集中亮相,讓眾多市民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非遺的網絡直播要把握好邊界,娛樂元素的添加要考慮到是否與非遺項目的形象和定位契合,不能“喧賓奪主”。過去,一些傳統(tǒng)文化項目“觸網”,名為創(chuàng)新,實為惡搞、低俗,傷及文化本身。
據日媒報道,近日,在元旦剛剛過去的福島縣磐城市的愛宕神社舉辦了傳統(tǒng)的“潑冷水儀式”。當天,參加儀式的是4名當地新婚的男子,4人身著日本人夏季穿著的輕薄和服“浴衣”,迎著寒風站在由特殊草繩在沙土之上。
這樣被認為可以保佑全家平安,也會為本地的發(fā)展帶來好的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