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排名
近日,21世紀宏觀研究院對23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以及經濟總量靠前的城市進行排名發現,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最高的是重慶,達11%,其次是杭州,增速為10.3%。
而經濟增速靠后的是哈爾濱、廈門、沈陽、長春、大連。其中大連的經濟增速為3.5%, 排名最末。
以更長的時間維度看,一些城市位次變化巨大。比如東莞,今年上半年其經濟總量為2935.23億元,只有武漢、成都水平的60%。而10年前,東莞與武漢、成都經濟實力相差不大。
而中部湖南省會長沙,自2014年經濟總量首次超過大連和沈陽后,今年上半年繼續以較高的增速與后兩者拉大差距。
展望未來,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重慶經濟有望超越京滬,而青島、廈門、蘇州等城市如果找不到新的發展模式與增長點,其經濟在全國排名會繼續落后。
東部總體領先 西部加快趕超
從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東部省份城市,無論從總量上看,還是增速上看,排名都較為靠前。
23個城市中,增速排名前一半中7個屬于東部省份的城市,5個在沿海。從總量排名上看,前11名中,8個在沿海。其中前5名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都來自東部地區。
但西部的重慶經濟總量在今年上半年位居23個城市第六名,但是經濟增速為23個城市之首,為11%。
經濟增速后11名城市中,6個來自東部,4個來自東北,來自西部的只有1個,即西安。其中東北的大連、長春、沈陽是經濟增速最低的城市,大連今年上半年以3.5%增速位居全國最低。哈爾濱經濟增速為6.9%,僅僅高于廈門的6.8%。也就是說,全國城市經濟增速最低的5個城市,有4個在東北,1 個在東部,即廈門。
這反映出全國城市經濟分化加劇,東北城市的經濟發展困難。但西部、東部分化也在加劇。
從東部看,除了杭州經濟增速以10.3%位居全國第二外,廈門經濟增速只有6.8%,榜單中排倒數第四,無錫、北京、上海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都是7%,排倒數第六。蘇州也只有7.2%,低于附近同為東部城市的杭州增速3.1個百分點。
西部也有增速慢的。例如,西安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也只有7.6%,比重慶低3.4個百分點。
2016年,身處中心城區的睢陽區科學謀劃,加大投入,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該區采用PPP模式等,創造性地引入社會資本,破解資金難題,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市政基礎設施服務。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已有五年多,距離觸底還需滿足三個條件,結構性改革是殲滅戰更是持久戰,未來經濟很難有強勁的反彈趨勢。同時他還透露,房地產投資正在逐步見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筆者認為,只要政策配合到位就大有可為,實現經濟增長的“好牌”還有很多。
中國經濟在經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之后,走到了一個自身“潛在增長率”下臺階而“矛盾凸顯”對“黃金發展”瓶頸制約日趨嚴峻的新階段。
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房地產投資不斷萎縮,而背后的直接原因正是房地產市場庫存過高。
都說今年很“冷”,到底有多“冷”,數據會說話:12月3日,來自河南省統計局的數據稱,1~10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829.17億元,同比下降0.2%,較1~9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全省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04億元,同比下降85.6%。
經濟下行,資本寒冬,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生死大考,能活著已經不易。媒體在這樣的關鍵時候,如果不能承擔起引導方向,鼓舞士氣的社會責任,那么也絕不能毫無底線原則地落井下石。
10月19日,省長謝伏瞻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分析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安排部署第四季度經濟工作。
中國經濟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19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GDP增速首次“破7”,為6.9%,引來各方關注。
10月15日,全省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動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省政府召開。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10日在此間談到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時強調,“我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表示,此次上調是為了反映2005年以來全球出現的價格上漲。世行參照當今世界最窮國的平均通脹水平,提高名義貧困線,而實際貧困水平則保持不變。
省統計局剛剛公布的各項數據顯示,8月份我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積極因素進一步累積。
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一系列數據顯示,8月工業生產略有回升但壓力猶存,投資增速繼續回落但結構有所優化,消費市場穩中向好。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保證7%的經濟增長仍需穩增長政策發力。
5年陣痛期,“陣”是周期,“痛”是代價,我們不可能“動大手術”,用“瀉藥”;也不可能繼續依賴刺激政策,用“補藥”。經濟結構調整事關全局,需要對未來和改革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