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總比不檢好”,這是一般人對于體檢的樸素觀念。體檢產業發展的商業邏輯恰恰迎合了這一觀念。中國體檢行業近10年的發展歷程,的確塑造了國人的體檢意識。同時,商業玩家們的擴張沖動也可以輕而易舉地碾過這一領域的科學邏輯。韓小紅說,“體檢過度有什么不好呢?我們要鼓勵過度體檢,我自己就是過度體檢者,而且受益于過度體檢。”她是中國民營體檢業的開拓者,如今掌控著一家知名的商業體檢機構。
韓啟德說,“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他是中科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目前領導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如果不能給出一些超越常識的“顛覆性的意見”,那么,科學還叫什么科學呢?我們試圖基于科學的邏輯,揭示那些被夸大的體檢手段、被忽視的實證數據,以及那些被掩蓋的健康風險。
調查表明,體檢“套餐”并非越復雜越好、越貴越好,而應該針對個體的健康情況,考量效益/風險的平衡,然后做出最優選擇。“‘中國式體檢’可謂一朵奇葩”。其背后,不僅是醫療服務體系的不完善、行業監管的不得力,而且是滲透整個社會的“醫療化的生活”。
2012年,33歲的金融白領張超,在北京某商業體檢中心享受過一次高端體檢。當時,護士讓他換上一身睡袍式的衣服,然后坐在裝潢典雅、安靜舒適的大廳里,等待檢查室門前的電子顯示屏顯示自己的名字。“醫生檢查得非常細致。比如,做心電圖,在醫院都是幾分鐘就完事,可他們卻看了20分鐘。”做完體檢,還能享用一頓自助早餐。
由于工作壓力大,圈子里不時有同行加班猝死的新聞,所以張超特別在意身體健康,堅持每年體檢。今年,他由于出差錯過了公司安排的體檢,還特地自費去體檢中心做了檢查。
和睦家醫院的美籍全科醫生圣西睿智娶了個中國太太,也許是為了入鄉隨俗吧,這位美國醫生在北京也感受了一把“中國式體檢”。然而,做完體檢以后,圣西睿智和張超的體會卻不大一樣。他描述說,“這家著名的體檢中心不是醫院,而是一棟醫生多多、護士多多的辦公室風格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那里有眾多花里胡哨的儀器。我就像是被趕進屠宰場里的牛,在一個接一個的‘裝配線’上移動,各個令人尷尬的部位被人又戳又刺。可我周圍的人看上去卻十分快樂,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正在進行‘徹徹底底的健康檢查’。”
在中國,各類體檢機構正呈現出全面開花的局面。在許多城市,你走在街頭聽著最流行的歌曲《小蘋果》,無意中抬頭就可能看見一家體檢中心的巨幅廣告招牌。據統計,截至2013年,國內體檢市場規模已達到600億元人民幣。體檢的意識也隨著商業體檢行業的發展而深入人心。
在11月5日的“北京市醫療機構健康體檢工作會”上,北京市體檢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北京市體檢中心主任張靜波介紹,目前北京市準予開展健康體檢的醫療機構達204家,從事健康體檢的業務人員達到了近萬人,為320余萬市民提供了健康體檢服務。
當體檢成為生意
慈銘將自己稱作中國專業體檢連鎖機構的首創者,把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體檢的商業化是從慈銘開始的。如今,慈銘體檢占據了國內民營體檢市場四分之一的份額。
在慈銘,“博士”兩個字指的不是一種學位,而是對一個人的稱謂,這個人就慈銘集團創始人、總裁韓小紅。韓博士出現在公司官網的首頁、體檢專家展示欄和視頻宣傳片上。這家精明的企業將它的創始人當作塑造品牌的手段,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韓小紅喜歡講述自己的一段故事,以此來說明體檢的好處:她曾在9年前去韓國考察體檢產業,在當地體驗無痛胃腸鏡時,正好被查出了胃癌,所幸隨后經治療而康復。
2006年,在由北京電視臺轉播的一次頒獎典禮上,上臺領獎的韓小紅被主持人曝出曾是癌癥病人,現場立即引起很多記者的追問。事后,慈銘就此事又專門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開過后不久,慈銘就接待了從山西組團來的100多位煤老板,專門要做無痛胃腸鏡的檢查。”
“為人民健康服務”“利己利家、利國利民”“濟世天下”,慈銘總部大堂的墻壁上掛滿這樣的標語。“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企業有濃厚的國企色彩?”慈銘集團黨委副書記楊豐韋的臉上頗有得意之色。
慈銘的黨建工作做得很出色,因此,楊豐韋常常會代表民營企業去參加各類黨建活動,介紹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的經驗。演講的過程,就等于是對在場的各大國企的負責人做了一場慈銘的“軟廣告”,容易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會下聊天中,楊豐韋會不失時機地問對方,你們單位有體檢嗎?明年要不要來慈銘做?就這樣,一個大單子就可能在閑聊中達成初步協議。
“精英族”“貴賓族”“壓力族”“應酬族”……還有ABCDEFGH類,慈銘網站上的這些體檢套餐名目之多,令普通人感到眼花繚亂。每一個套餐都有幾十項檢查項目,價格從三四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據慈銘北京雍和宮體檢分院院長莫金銳介紹,起初,慈銘的檢查項目只有十幾項,但如今總共有1000多項。楊豐韋說,“實際上,由于體檢都是由單位買單,大部分體檢還是集中于幾百塊錢的中等價位套餐。”他說,國內體檢行業的共同野心,就是讓體檢能夠納入到醫保范圍。
韓小紅的計劃就是要把自己的商業進一步做大。她已經不滿足于現有的體檢模式,“幾百塊錢的體檢只能檢查慢性病與晚期癌癥,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我都不好意思說我是做大眾體檢的。如果要真正實現‘健康管理’的理念,就需要做深度體檢。”
韓小紅所指的深度體檢,就是價格在1萬元以上的高端體檢。在慈銘總部,設有一家奧亞醫院,這里除了可以做常規的體檢項目,還能做無痛胃腸鏡、核磁共振CT、經顱多普勒、PET/CT等更加復雜的檢查。在體檢之后,還可以享受營養調節、中醫、美容、抗衰老等各種后期調理項目。
國內另一家商業體檢機構愛康國賓的掌門人張黎剛看好其所在的行業。他對媒體表示,“目前中國14億人口中只有3億人每年接受體檢,預防醫學領域滲透率僅為19%,而日本是72%;另一方面,私營醫療行業近年來以30%的速度增長,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這個速度,所以增長潛力巨大。”
作為國內商業體檢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美年大體檢機構總裁俞熔提出的商業理念是:未來,醫院不再是用戶的“入口”,而體檢機構才是。只要抓住這一入口,就有機會成為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百度”。
“顛覆性的意見”
作為一名醫生,吳海云說,他自己從不接受那種成套包裝的體檢,只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每隔幾年檢查一些具體項目。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他表示,“世界上幾乎沒有第二個國家,體檢行業如此紅火,如此花樣繁多。‘中國式體檢’,可謂一朵奇葩。”
吳海云有一位朋友,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美國梅奧診所的一位預防心臟病學專家。在聽說中國體檢機構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套餐”后,感到困惑不解。這位心臟病學專家介紹說,在梅奧診所內,也有個由內科學教授負責的診室,專門提供“貴賓體檢”服務。前來接受體檢服務的顧客中,很多是世界各國的王公貴族、億萬富豪。但實際上,服務的內容主要是由醫生詳細詢問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做視、觸、叩、聽檢查,輔以一些必要的化驗、超聲波或X線檢查等。這種“貴賓體檢”的平均費用,每次大概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間,其中大部分是醫生的服務費。
盡管如此,這樣的“貴賓體檢”(在美國被稱為“executive physicals”,即高管體檢),在國外還是遭到了質疑和爭議。《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就曾專門刊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梅奧的這種“高管體檢”是一種“糟糕的醫療”——“昂貴、無效率、不公平”。
相比之下,商業體檢行業在中國擴張式發展的過程中,則一直缺乏專業的論證和規范。吳海云說:我們大量的保健經費都被投入到了這些其他國家并不推薦進行的篩查當中——這些檢查有的不具備證據支持,有的則具有極差的投入/產出比。
吳海云的說法,在另一個重要的場合得到了支持。今年5月24日,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作了一場題為《對疾病危險因素控制和疾病篩查的思考》的報告。這位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家在開始報告之前就“警告”與會者,這個報告將涉及一些“顛覆性的意見”。
韓啟德以高血壓、糖尿病前期、骨質疏松舉例說,當前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極少有個人因采取措施而受益,絕大部分干預沒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的健康反而因此受到損傷。
他以美國一項研究為例:這項研究涉及7.6萬例病人,55歲~74歲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測一次PSA(前列腺癌的一種篩查方法),一半人不做檢查,結果怎么樣呢?篩查組發現前列腺癌每1萬人中有108人,對照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說PSA篩查以后發現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后,結果是,這兩組(篩查的和不篩查的),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沒有任何差別。
韓啟德接下來又舉了一個肺癌的例子:美國做了45萬人的研究,對各種篩查辦法和不篩查者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每年做兩次以上高頻度的X胸片檢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把做胸片再加做痰細胞檢查的人和單獨做胸片檢查的人進行比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沒有顯著性差別。
對于體檢是否獲益,國際上對大規模的人群進行過分析。圣西睿智也在其博客中寫道:2012年,一份考克蘭(國際權威的循證醫學資料庫)薈萃分析對超過18萬人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者們在被試者參與體檢后的10年內對其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他們的死亡率、癌癥或心臟病發病率并沒有顯著降低。美國普通內科學會也提醒醫生,“不要對無癥狀的成年人進行常規的普通體檢……沒有特別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體檢,在減少發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方面并沒有顯著作用,并且不必要的檢查還引發了潛在危害。”
對于以上結果,韓啟德解釋說,“(對于)小概率(的疾病風險,如果)要干預,效果絕對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實到個人的話,誰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在1%(有病的)的人里面,還是在99%(沒病的)的人里面。”讓韓啟德擔憂的是,這是公眾所不了解的,尤其這種情況在疾病篩查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
誰來規范體檢
吳海云說,從保健的角度而言, 很多人的確應當定期體檢。對于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定期檢查是監測病情進展, 觀察治療效果的必要措施。例如高血壓病人, 應定期測量血壓, 還應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定期做尿液化驗, 以早期發現高血壓引起的心臟或腎臟損害。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至少每半年應該做一次肝功能檢查。
另外, 從事某些特殊職業的人, 應定期做一些特定的檢查。例如,工作中經常接觸粉塵的人, 應定期做胸部X 線攝片檢查。而對于一般健康人群, 體檢的一個重要目的, 是為了和醫生做個交流,讓醫生就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體育鍛煉、是否服保健品等方面進行一些指導。
1861年, 英國醫生Horace Dobell提倡大家每年做一次體檢,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在很多西方國家,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他們認為, 體檢最重要的作用, 是密切醫生和病人的關系。同時,醫生還會提供個人發病的風險因素, 從而使這種指導更具體一些。體檢的另外一個目的, 是希望早期發現一些重要的疾病, 如癌癥, 從而能早期得到治療, 醫學上稱作疾病的“篩查”。但在這一點上,專家們一直存在著爭議。
吳海云說,當然,定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也可能會有些好處。但檢查的項目應當有所選擇,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別值得提醒的是, 體檢是有代價的, 這個代價并不僅僅是經濟代價。一項檢查可能會出現所謂“假陽性”,也就是將本來沒有某病的人, 診斷出某種病來, 引起焦慮和進一步的檢查。還有些檢查, 如X線攝片和CT檢查,可能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危害。體檢的另一個代價,是“虛假的安慰”,例如,一個人吸煙很兇, 但每次做CT檢查肺部都沒什么問題,那么他可能會更有理由不戒煙。
10月11日,浙江溫州樂清市柳市鎮第一小學新學期例行體檢,當晚多名高年級女生向家長反映“在量身高過程中遭遇醫生摸胸”,多名家長相互電話溝通后報警。
當日,成都鐵路局重慶車輛段針對2016年春運列車大量開行的計劃,對全段列車進行全面檢修整備,確保2016年春運車輛用車需求。
當晚小王去了鼓樓醫院急診婦科檢查,結果顯示:“陰道口有2毫米的破口,處女膜破裂”。1月8日上午,記者陪同小王找到了當時給她做檢查的婦科醫生,醫生表示,當時拿到體檢報告單上顯示,小王的婚姻狀態是已婚。
一般體檢時需要抽血,但空腹抽血不是指抽血前一天晚上不吃飯,而是應該保持平時的生活習慣,正常清淡飲食,不喝酒,不喝咖啡和濃茶,休息好,抽血當天早上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做早鍛煉,平靜地到醫院等候采血。
判斷人體肺功能的好壞,除了肺活量檢測,還包括換氣功能、小氣道血氧交換功能、氣道反應測試等項目,需要進行全面的檢測后,才能確定肺功能是否正常。
昨日,記者從市社會保險局獲悉,全市將為3000名工作在粉塵崗位的勞動者免費提供職業病健康體檢,符合條件的企業須在9月20日前為參保職工申報。
中老年人爬3-5層樓梯感到心跳加快,有些氣喘,但休息10分鐘恢復正常為良好。
亞健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青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然而,亞健康并不是不可預防的,肖莉告訴記者,只需要做到以下4點,就可有效預防亞健康: 均衡營養,做到營養的合理搭配在飲食方面做到葷素搭配。
一般情況下,汽車在冬夏換季時應清洗保養一次,正常行駛中每6個月至8個月清洗保養一次,或者遇水溫過高、漏水、開鍋時清洗保養一次。常規情況下,汽車每行駛20000km-25000km時清洗保養一次,或遇變速箱打滑、水溫偏高、換擋遲緩、系統滲漏時清洗保養一次。
一般情況下,汽車在冬夏換季時應清洗保養一次,正常行駛中每6個月至8個月清洗保養一次,或者遇水溫過高、漏水、開鍋時清洗保養一次。常規情況下,汽車每行駛20000km-25000km時清洗保養一次,或遇變速箱打滑、水溫偏高、換擋遲緩、系統滲漏時清洗保養一次。
2月17日,K2186次列車列車長張文婷(左)在車廂整理旅客行李,她的父親張永全(右前)在車廂為旅客送餐。 我們要感謝鐵路服務者,正是有了他們的執著堅守,才有我們回家路上的平安通順;正是有了他們的忘我付出,才有我們回家路上的從容不迫。
“機蓋里也得注意衛生……”北汽集團為全國兩會服務的車輛體檢。記者獲悉,對于今年上會的車輛和駕駛員要求更嚴格。另外,今年檢測現場要求全面禁煙。
查血、尿、便常規:了解有無貧血、感染,以及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炎癥等疾病。
從明年9月起,在南澳大利亞年齡超過70歲的司機在申請換發駕駛執照時,將不需要進行體檢。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澳大利亞衛生和老齡化部長杰克·斯內林表示,現行的體檢制度使得很多老年人無法繼續駕車,導致他們無法參與社交活動。
五年前,莆田秀嶼區平海衛生院做了兩場結扎手術,傷害了兩個十八九歲還未有孩子的年輕人。2008年5月份,吳某和林某疏通了秀嶼區平海衛生院手術醫生的關系后,將小敏和小華帶到平海衛生院替自己做了結扎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