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13代人為南宋丞相守墓800多年
達爾扈特人為成吉思汗守陵近800年
果郡王畫像
近日,電視劇《盜墓筆記》熱播,盜墓、考古、文物流失等也成為網友關注的熱門話題。雖然自古以來,民間的盜墓活動就層出不窮,給文物和古跡的保護帶來極大挑戰,但也有一些人,甘于寂寞、全心全力守墓護墓,甚至立下祖訓、代代接力,面對盜墓賊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為文物、古跡的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守墓,是用青春來換取亡魂安息的事業,這種精神值得世人欽佩。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代代相承的守墓家族。他們有的父子守護東周古墓群,有的為南宋丞相虞允文、蒙古帝國可汗成吉思汗、清朝果郡王允禮等守墓,守護時間最長的達800多年。他們守護的是道義,是責任,更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
宋家13代人為南宋丞相守墓800多年
虞允文系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將領,曾指揮宋軍以少勝多,于采石江面大敗金軍,取得輝煌勝利。虞允文于1174年病死,葬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死后第四年,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開始負責守墓。從那時起,宋家世世代代為虞允文守墓。至今,宋家守護這座大墓已經800多年了,傳至第13代,堅守著“宋氏不絕,守墓不止”的誓言。
第13代守墓人名叫宋克成,他6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接替父親成了守墓人。后來,兩個哥哥先后到外地闖世界,他留下來守墓,和妻子一守就是65年。連北京的外孫結婚,他也沒去成。宋克成唯一一次出遠門,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兒。出遠門時他天天心神不定,為盜墓賊猖狂而擔心。
當地民間有個傳說:虞允文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讒言被皇帝殺頭。后來皇帝發現殺錯了,命人做了一個純金的頭和虞允文的身子一起下葬。這勾起了盜墓賊的欲望。
上世紀80年代初,盜墓賊比較猖狂。仁壽縣文物機構特地配備了一支火銃給宋克成。1999年的一天夜里,六個盜墓賊到虞允文的墓地盜墓。宋克成被狗叫聲驚醒,連忙起床喊醒兒子,拿上手電扛起火銃就朝墓地跑。跑到墓地旁時,宋克成大喝一聲,朝天放了一槍,嚇得盜墓賊落荒而逃,一名盜墓賊被宋克成的兒子逮了個正著。如今那桿火銃早已銹跡斑斑,不能用了,宋克成還是保存著,說看到它就想起了那個晚上,就想到自己的責任。
宋克成日常要清掃墓園衛生,清除雜草,每天早、晚對墓園各進行一次巡視。每逢月初、月半、月末舉行祭祀儀式。清明祭拜期間,宋克成就成了臨時導游,一遍一遍講述虞允文的故事。現在宋克成已經85歲了,眼睛也不太好使,活也慢慢干不動了。因為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守墓重擔就要落在兒媳身上。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宋克成就被文管所委托做看護。2001年,政府認可了宋家的守墓義舉,特意為宋克成老人頒發了《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證》。2004年,文管所又對丞相墓進行了保護性擴建。如今的宋克成是仁壽縣文物管理員,每年都有津貼。
董昭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爺爺董光明與顏蘊山均出生于清代道光年間,二人從小就是好伙伴。對于董家人為顏家守墓一事,顏蘊山第六代孫顏剛介紹,顏家上幾代老人都知道且向后人斷斷續續地講述過此事。
46年前,裴現周的父親裴麥鬧承擔起義務守墓的責任,父親在陵園里種下了松柏、冬青、月季,如今,這里郁郁松松,柏樹高大挺拔。現在陵園四周是父親裴麥鬧當時種的花椒樹,裴現周說,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園,他打算在陵園四周砌上圍墻。
46年前,裴現周的父親裴麥鬧承擔起義務守墓的責任,父親在陵園里種下了松柏、冬青、月季,如今,這里郁郁松松,柏樹高大挺拔。現在陵園四周是父親裴麥鬧當時種的花椒樹,裴現周說,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園,他打算在陵園四周砌上圍墻。
她們的職業叫守墓人,工作地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朝陽鎮的朝陽陵園。與吳紅娟最初遭到父親的反對不同,28歲的隊員馬麗雅是在老公的慫恿下做了守墓人。2010年的一天,老公帶回來一份《洛陽日報》,讓剛休完產假的馬麗雅看朝陽陵園的招聘廣告。
1949年,中共黨員張鴻盛奉命深入匪穴瓦解土匪時,不幸暴露身份,慘遭土匪剜眼砍足“點天燈”,犧牲時年僅36歲,后被葬于鄖縣城關鎮響耳河村。1978年,19歲的洪登鳳高中畢業,她謝絕了留在縣城的工作機會,主動請纓回村教書,并為烈士守墓。
就在烈士陵園的門口,有兩間簡易房,這里住著的是徐廣甫,他是這個陵園的守陵人,而到他,已經是徐家的第二代守陵人了。
艾買爾 依提把當年使用過的槍的樣子刻在了自己的手腕上,這里面有一名戰士的榮譽與責任。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在河南偃師市府店鎮佛光村,長眠著十三位抗日烈士,村民裴現周一家義務守墓46載,不計得失。
清明節將至,家住平頂山市魯山縣團城鄉雞冢村的范成鎖又開始往返于鄉各所中小學間,他要親自到各學校通知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的具體時間。不愁吃不愁穿,60多歲了,為了守陵執意住在烈士陵園附近,是什么,讓范成鎖如此投入?他和那些長眠于此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烈士,有著怎樣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