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內蒙古自治區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發社會關注。“考前清退了1465人,考試當中又查實近40人,今年已查出‘高考移民’1500多人。”內蒙古教育招生考試中心考務一處處長張培文說。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高考移民”的家長多為公職人員,各種“移民”手法也在不斷翻新。近40名經過重重闖關、在內蒙古參加了今年高考的“移民”考生,手中甚至持有由內蒙古當地學校和教育局出具的連續就讀的假證明。
內蒙古方面今年5月向河北省紀委發出的《關于商請查處河北省公職人員組織參與高考移民的函》中稱,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證考生的父母,相當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職人員,且列出183個家長的所在單位。名單顯示,這些家長的供職單位包括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河北師范大學、唐山市第一中學、唐山市稅務局、灤南縣人大、固安縣中醫院、宣化縣財政局、秦皇島市環保局、邯鄲市政協、張家口市交通局、承德市司法局等。
“公職人員在搞‘高考移民’,‘沒頭沒臉’的也辦不了。”內蒙古教育招生考試中心負責人說,今年高考報名工作啟動以來,幾批近年遷入戶口的學生家長頻繁要求孩子在這里參加高考。公安機關查證,他們多數是公職人員,有的還是單位領導。
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這些“高考移民”的主要操作辦法是,把學生戶口遷到內蒙古某旗縣,再到其他旗縣辦假學籍,每逢學業水平考試等重要節點回來“應卯”,其余時間均在原籍就讀。
調查組負責人說,“高考移民”主要來自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地,河北居多。他們在內蒙古一些公安派出所“找人”,套用當地作廢的戶籍落戶,連同姓名、身份證號都是假的。他們在老家的戶口保持不動,只是以內蒙古人的身份參加高考。今年高考前一天,多倫縣就查出3名這樣的“高考移民”。
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正在查辦,一旦查實將取消錄取資格,錄取后被查實也將被取消學籍。(記者 賈立君)
裁判文書顯示,為了辦理戶口遷移,個別戶籍民警或管理戶籍的公職人員成為被攻克的對象,辦理“高考移民”甚至成為個別教師和招生辦官員都能獲利的“生意”。
昨日,華商報刊發了《榆林高考文科頭名是個“山東娃”戶籍掛在校長名下》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昨晚,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招生委員會開會研究,暫時維持原先的調查認定,邢程遠學籍和戶籍滿三年,符合相關政策,不屬于高考移民。
榆林教育局表示,邢程遠學籍戶籍滿三年符合政策,不屬高考移民。
昨日,華商報刊發了《榆林高考文科頭名是個“山東娃”戶籍掛在校長名下》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昨晚,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招生委員會開會研究,暫時維持原先的調查認定,邢程遠學籍和戶籍滿三年,符合相關政策,不屬于高考移民。
6月25日陜西高考成績出爐,榆林文科頭名花落榆林華棟中學,令人意外的是,華棟中學卻表現得異常低調,學校老師談及榆林文科第一名邢程遠也都諱莫如深。7月初,網上出現的一篇名為《榆林文科狀元邢程遠是“高考移民”》的帖子舉報稱,邢程遠系山東省鄄城縣人,2009年5月21日由鄄城縣遷入榆林市榆陽區青山路派出所,住址是榆林市常樂路廣元巷。
7月初,網上傳榆林文科狀元是“高考移民”,其戶籍掛在校長名下。
6月25日陜西高考成績出爐,榆林文科頭名花落榆林華棟中學,令人意外的是,華棟中學卻表現得異常低調,學校老師談及榆林文科第一名邢程遠也都諱莫如深。7月初,網上出現的一篇名為《榆林文科狀元邢程遠是“高考移民”》的帖子舉報稱,邢程遠系山東省鄄城縣人,2009年5月21日由鄄城縣遷入榆林市榆陽區青山路派出所,住址是榆林市常樂路廣元巷。
連日來,內蒙古自治區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發社會關注。“考前清退了1465人,考試當中又查實近40人,今年已查出‘高考移民’1500多人。”內蒙古教育招生考試中心考務一處處長張培文說。
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正在查辦,一旦查實將取消錄取資格,錄取后被查實也將被取消學籍。
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正在查辦,一旦查實將取消錄取資格,錄取后被查實也將被取消學籍。
對于已經查實的“高考移民”,清退當然沒有錯,但是不能僅僅清退了事。看似大張旗鼓的清退之舉并沒能完全平息事端,而只是撕開一個小小的口子,呈現出更為復雜、堅硬的現實。
有的領導干部說起守紀律、講規矩、重程序頭頭是道,可落實到行動上卻大打折扣,特別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紀律和規矩就無影無蹤了。當前黨員隊伍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根子就在于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沒把自己擺進組織要求、紀律規定里面去。
4年大學剛要讀完,武漢某高校女生徐某被舉報是“高考移民”,被學校取消學籍。武漢首起“高考移民”案一錘定音,避免了讓這位女大學生四年的學業付之東流。顯然不會,高考移民是高考考生及其家庭針對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所進行的自利行為。
重慶日前公布異地高考方案,并將于2013年開始實施。專家解讀王安白教授:就各地已經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來看,實施時間最早定在2014年,而重慶異地高考實施的時間是2013年。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每年能有七八十人考上清華北大,成績很好的張圖就在這所學校就讀,可他不是北京戶口,連在北京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后來,明代那些戶籍在外地的鹽商們千方百計游說地方官員甚至朝廷,希望出臺政策讓其子弟就近參加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