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省出臺"地方版"戶改方案
“地方版”戶籍制度改革意見正加速出臺。記者梳理各地公開材料發現,截至目前,已有17個地區推出省級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尚未出臺省級實施意見的地區,也推出了一些市級層面的改革意見。
從意見內容看,幾乎所有省份都提出建立居住證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性質區分,以及細化落戶政策等,但在涉及土地問題時多采取“模糊處理”的方式,農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該如何保障,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案。
挈領
17省份出臺戶改方案
居住證制度成為抓手
記者初步統計發現,全國31個省區市中,至少已有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南、安徽、山東、新疆、江蘇、江西、廣西、陜西、山西、吉林、福建、貴州、四川、青海等17個地區推出了省級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尚未出臺省級實施意見的地區,亦推出了一些市級層面上的改革意見。此外,根據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內蒙古等地也明確了今年將出臺戶籍改革文件,或實行及健全居住證制度等相關措施。
2014年7月底,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本意見,統籌考慮,因地制宜,抓緊出臺本地區具體可操作的戶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會公布”。
記者發現,在已出臺的17個“地方版”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中,幾乎所有省份都提出了建立居住證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性質區分,以及細化落戶政策等。更有多地提出了具體實施的時間表。
據了解,《居住證管理辦法》已于去年年底由國務院法制辦啟動公開征求意見程序,有望于今年出臺。北京、上海、廣東、湖北、河南、四川、內蒙古、福建等省份已經公開提及將實行或健全居住證制度。
緊迫
近半省份仍未出細則
特大城市改革遇難題
距離預定的2020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只剩五年時間,但仍有近半數省份未出臺相關細則。專家認為,戶籍制度改革的實際進展不盡如人意,其中有改革成本巨大等客觀原因,但戶籍改革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改革不應再拖延。
記者梳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南京、佛山、東莞、西安、沈陽、杭州、哈爾濱等15個特大或超大城市的現行政策發現,這些城市均明確居住證申請門檻,但積分落戶并未在所有城市出臺,已出臺地區落戶政策也整體較為苛刻。
有觀點認為,戶籍制度改革推進緩慢的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較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之后要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這就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作為主要的成本承擔者,地方政府改革積極性不高,導致其在具體實施中比較消極被動。
“未來新型城鎮化是以戶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城鎮化,我贊成仍然要繼續保持改革的漸進性。但漸進性不是說要拖延,我們必須要有時間表、路線圖和軍令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現在特大型城市推進戶籍改革,確實遇到人口密集、環境問題、交通堵塞問題,甚至可能有貧民窟等問題,少數幾個特大城市或許應該特殊施策。但是,要嚴格界定哪些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應該慎重,不能把這個范圍過分擴大。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現在中小城市已基本上放開限制,可以自由落戶,大城市卻控制得比較厲害。
“城市越大,人口聚集產生的經濟效率就越高。目前中國的大城市數量并不多,相對于13億多的人口基數來說,中國只有北上廣深等幾個大城市。日本只有1億多人口,就有東京、大阪等多個大都市。”胡星斗認為,過去強調就地轉移人口,就地就業,發展小城鎮,大城市好像由于人滿為患就不宜發展,這是一種偏見。其實所謂的“城市病”是治理能力的問題,與城市規模沒有關系。
蔡昉也認為,“要對癥下藥,不要因噎廢食”,戶籍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權在中央,但歸根結底需要地方政府推進。下一步有必要確定一個工作辦法,把成本分擔、紅利共享實實在在地落實下去,可以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積極性。
難點
涉及土地問題時多采取“模糊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經出臺的“地方版”戶改意見中,對于農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該如何保障,各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案。只有吉林省等少數地區提出探索進城落戶農民有償退出“三權”的實現方式,但仍然需要進一步試點。不過,幾乎所有地區都明確,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土地涉及多方利益,是戶籍改革的一大難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本輪戶籍改革的一大原則是,國家不提倡戶籍政策和農民的土地權益掛鉤,并反對強行剝奪農民的土地權利。所以地方在出臺文件時為了穩定戶改和土地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多采用的是“模糊”的處理方式。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比統一出臺一個全國性的土地處置方式要合理一些。
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并稱為新型城鎮化的制度基石。有專家認為,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盡快取得突破,否則可能會出現與戶籍制度改革不相匹配的情況,最終拖累城鎮化進程。隨著戶改正式啟動,將促使農地確權等基礎工作進程進一步加快,相關法律修訂也將提上日程。
“現有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看似一個管地、一個管人,似乎很不同,其實很有共性。”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農民的退出權和自由進入權在這兩種制度下都沒有得到充分保證,如今戶籍改革已經啟動,相應的土地制度改革如果不盡快取得突破,有可能會出現兩種制度不相匹配的情況,最終拖累戶籍改革整體進程。
李國祥認為,長遠來看,應該探索土地權益有償退出和讓渡的方法,目前有的地方正在探索,例如進城換了戶口的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在擁有城市居民權利的同時保留了農村土地的承包權,但這也是一種改革時期的過渡方式。(記者 李唐寧 林遠)
對于大城市的落戶條件,國家版的戶籍改革意見規定“大城市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5年”,而河南縮短為“不得超過2年”,安徽縮短到“不得超過3年”。四川提出,改進成都市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居住證積分入戶制度;湖北提出,科學控制武漢市人口規模,合理設置落戶積分分值,建立積分落戶制度。
對于大城市的落戶條件,國家版的戶籍改革意見規定“大城市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的要求不得超過5年”,而河南縮短為“不得超過2年”,安徽縮短到“不得超過3年”。四川提出,改進成都市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居住證積分入戶制度;湖北提出,科學控制武漢市人口規模,合理設置落戶積分分值,建立積分落戶制度。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將對宏觀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對A股股價短線影響應該不大。
戶籍取消之后,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將同時轉變為居住證持有人,享有同等的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等,這對于新城市居民來說將會有一波消費升級效應。
“地方版”戶籍制度改革意見正加速出臺。北京、上海、廣東、湖北、河南、四川、內蒙古、福建等省份已經公開提及將實行或健全居住證制度。
全國至少已有16個省份正式出臺了本省份的戶籍制度改革意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日前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均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其中,多地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的時間表,并明確建立落實居住證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日前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均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其中,多地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的時間表,并明確建立落實居住證制度。
離預定的2020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只有五年時間,但戶籍制度改革的進度并不盡如人意。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在4月中旬的2015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也建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住證制度,探索合理分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太元認為,居住證是外地居民、農村居民合法平穩轉變為本地人、城鎮人的制度階梯。目前全國還有1億多人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主要是部分非公經濟組織員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以及部分農村居民等。
11月4日,作為全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傳統農業大省的河南出臺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引發各方熱議。省公安廳副廳長陳志中認為,這一表述符合我省省情和積極穩妥、規范有序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原則。
河南提出“省會城市要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黑龍江提出哈爾濱要“積極建立和完善積分落戶制度”,貴州提出“建立完善貴陽市云巖區、南明區、花溪區、烏當區、白云區、觀山湖區積分落戶制度”。
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全國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17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并講話。
進城多年一直為“戶口”困擾的農民工,終于等來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省將努力實現11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
現在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全國統籌、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