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店看見自己每天吃的地高辛片從原來的1瓶6.7元暴漲到68元時,家住西安市桃園路的岳先生驚呆了:“難道6月1日藥價放開后,藥品就可以這樣離譜地漲價?”
市民驚訝
“藥價漲了約10倍,太離譜了”
岳先生說,他患有心臟病,最近一直在吃地高辛片,是上海一家企業生產的,前幾個月買的時候每瓶6.7元,這兩天到桃園路上一家藥店去買時,發現一模一樣的藥竟然漲到了68元1瓶,規格、成分都一樣,都是0.25毫克x100片裝。
“這藥價漲了約10倍,也太離譜了。”岳先生說,不僅價格漲幅大,藥還不好買,他找了好幾家藥店都沒貨,可這種藥療效還不錯,所以他還是忍痛買了1瓶,幸好每天只需要吃半片,1瓶能吃半年多,算下來每天的花費倒也不多。盡管如此,他還是很擔心,國家從6月1日起放開了多數藥品的限價,如果藥品都像地高辛片這樣大漲的話,就可怕了。
記者走訪
有的藥店稱漲幅大沒法進貨
昨日,華商報記者先后走訪了西安市不同地區的多家藥店,其中科技路上的老百姓(87.90, -7.18, -7.55%)大藥房、互助路立交附近的怡康藥店、長樂坊的華珍大藥房以及邊家村附近的泰生藥店、怡康藥店和天仁大藥房,均沒有該藥銷售。有的藥店工作人員說斷貨了,有2家藥店工作人員表示因為這種藥漲價太厲害,一下子從幾元錢漲到了60多元,幅度太大,藥店沒法進貨,擔心進貨了消費者不買。長樂坊的華珍大藥房工作人員表示該店仍賣8.5元1瓶,這幾天問這種藥的人還很多,進了一些貨都賣完了。
昨晚8時許,在西安順天大藥房大慶路店里,地高辛片1瓶售價為90元。據店員說,該藥半個月前賣60元,只有一個廠家生產,有的藥店嫌貴都不進貨了。醫院情況如何?西安市第九醫院藥劑科主任付聯強查詢后告訴記者,該院有地高辛片,售價是1瓶69元,進價漲幅很大,以前醫院的售價是8元多,但因為不少心內科患者需要,所以醫院仍要進貨。
據了解,地高辛片作為一種處方藥品,適用于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由于以前的價格較為親民以及患者用藥的持續性,不少老年人長期服用。據付聯強介紹,作為心臟病藥品,與同類藥相比,地高辛片比較專業一些,對心衰等療效不錯,臨床上還離不開,但同時毒副作用大,不能隨便亂吃,用量要精準,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經銷商解釋
原料靠進口導致藥價高
據了解,地高辛片的生產廠家為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華商報記者在網上查詢該藥價,有的網店售價58元,還有的網店報價77~98元。
根據藥盒上的電話,華商報記者聯系到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地高辛片的全國總代理銷售商,對方稱每個月都有貨,也有庫存。該藥價格為何漲幅巨大?他表示原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沒有,原料價格上漲很快,以前國內有三四個工廠在生產,現在只剩這一家企業生產了。此外,該藥漲價有幾個月了,并非是6月1日后才漲。
昨日下午,負責該藥陜西經銷的一位張姓經理表示,去年由于原料緊缺,該藥供貨不太正常,但現在市場貨源正常,在陜西銷量一般,并非該公司的主打產品。她介紹說,該藥的原料以前國內有,但現在國內沒有,進口原料價格高且手續多,所以影響到市場供貨,價格也上漲了。
物價部門
將對異常漲價進行調查
通過網絡檢索可以發現,在山西太原、山東棗莊等地,近期地高辛片都出現了價格暴漲的情況,經銷商的解釋也是“因為藥品的原材料短缺造成的”。
昨日,華商報記者將地高辛片價格暴漲的情況向省物價局進行了反映,工作人員表示將進行調查。據介紹,雖然6月1日藥價放開,藥價市場說了算,但放開不等于不管,而是放管結合,從事前定價管理轉變為事后對價格行為的監管。近期,物價部門也將對市場藥價進行動態監測,對于異常漲價現象進行調查。如果市民發現有藥品異常漲價,可向12358反映。
5月20日,國家藥價首次談判結果公布,治療乙肝和肺癌的3種藥降價一半以上,與周邊國家趨同。
從今年6月1日起,大部分藥物擺脫“政府定價”,真正實現“市場定價”,如今,藥價新政已“滿月”,各方影響如何?
2015年已過半,醫改依然成為繞不開的熱點話題。專家認為,《通知》分類招標有利于確保藥價回歸合理區間,既減輕患者的負擔,也將促進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的改革。
從上半年醫改重點看,政府將重點放在了公立醫院藥價虛高問題上。
2015年已過半,醫改依然成為繞不開的熱點話題。專家認為,《通知》分類招標有利于確保藥價回歸合理區間,既減輕患者的負擔,也將促進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的改革。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6月1日國家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后,心臟病常見藥品地高辛片價格上漲了10倍。據了解,去年下半年以來藥品原料價格快速上漲,在國家取消低價藥最高零售價格后,生產經營者從去年年底開始逐步提高了藥品售價。
醫改的最終目的,就是病有所醫,滿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這就決定了藥價改革不能單兵突進,要講究協同作戰 尋醫問藥,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下一步需要各個環節協調發力,使政策細化落實,從而切實讓老百姓分享改革帶來的實惠。
藥品價格改革的靴子終于落地了。盡管如此,也應充分認識到,藥品價格改革涉及重大民生問題,也是個既敏感又復雜的問題,既要咬定目標不放松,更要注重實施過程,穩步推進。取消藥品政府定價的同時,還有必要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避免出現破壞市場競爭規則、損害市場公平等問題。
今年6月1日起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完善藥品采購機制,發揮醫保控費作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
原國家計委公布《藥品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提出藥品定價將采取分類定價的方式,即專利藥、原研藥、國內仿制藥等都將有不同的定價原則,其中首次出現的“首仿藥”概念深受業內人士關注。
“現在主流媒體還在講藥價虛高,我覺得這個不能籠統而論,要充分調研有哪類高哪類低,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很多藥的價格都已經虛低了。”
取消限價后,一些低價藥是否能起死回生,“重出江湖”?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歷經數次降價,通過價格調控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收效甚微。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如僅憑單方面的藥品降價手段,很難避免藥品費用的降低與檢查治療費用的上升共存,最終患者支付的看病總費用并不會出現根本性改變。
對此,郭劍英表示,老百姓包括醫務工作者都說把藥價定好了,沒虛高空間,就沒有回扣,群眾負擔就降下來了。再有五六年時間,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價格不斷調整,據他個人估計,虛高空間會大大地壓縮。
對此,郭劍英表示,老百姓包括醫務工作者都說把藥價定好了,沒虛高空間,就沒有回扣,群眾負擔就降下來了。再有五六年時間,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價格不斷調整,據他個人估計,虛高空間會大大地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