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提筆忘字”引政協委員憂心:守住民族文化根基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大眾對漢字書寫的依賴度出現下降,不規范使用漢字以及“提筆忘字”的現象比比皆是。
“中國人如果都不寫中國字了,還是中國人嗎?”對于這個現象,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非常擔憂。他在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呼吁,加強書寫才能守住漢字這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夏商周傳承下來,漢字功不可沒,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漢字也在發展,但無論如何進步,漢字始終沒有丟掉,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蘇士澍說。
他認為,漢字和電腦的結合使漢字輸入不再落后,繼而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孩子們卻因此不寫字了,如果不好好寫漢字,單純走拼音方向,那么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可能在兩代之內就存在危險。”
不過,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0月提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現象有望得到改觀。特別是“書法進課堂”等措施的開展,讓蘇士澍看到了希望。他認為,重興漢字書寫之風與習近平的講話不謀而合。“增強民族自尊,民族自信,要從我們的書法做起。”
對于“簡體字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說法,蘇士澍并不認同。他承認,有些簡化漢字確實存在問題,但大多數還是好的。“一個是人,兩個是從,三個是眾,這很形象。”
他說,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一直處于不斷簡化的過程。“簡是應該的,但這個過程中不能把文化‘簡’沒了。”他說,應加強漢字簡化的宣傳力度,“在這個過程中要講原因,要讓老百姓明白漢字簡化是有規范,而不是胡來的。”蘇士澍強調,漢字簡化要和文化,以及百姓的接受程度相掛鉤,才可能持續推進下去。
此外,在采訪的過程中,這位關注時事的書法家還即興作詩一首,寄托了自己對于國家的心愿。“打虎拍蒼蠅,國昌黨更明。春秋功與過,百姓最心清——為反腐點贊。”他說,作為一名書法家,自己想以書法的形式表達意愿,繼而看到國家一點一滴的變化。
此次政協大會,有部分委員提議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并增加到中小學課本里。著名導演馮小剛認為,過去普及簡體字,是當時要“掃文盲”。如今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學習多種外語,所以學寫繁體字對他們來說并不難。
郁鈞劍委員說,關于繁體字的問題,他連續在政協會議上提出三到四次。要讓孩子懂得繁體字。
他也提到教育部的復函說,漢字簡體化在中國已經立法,無法輕易做出修改。
“中國現在頒布的簡體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秦代就有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相聲演員姜昆表示,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特色符號,具體的演變跟傳播的速度有關,“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和草書,這是文字傳播越快的時候,字越簡單,寫得速度越快,但不能丟掉里面的文化意義。”(記者 王曦 張茜翼 申冉)
10月18日晚,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下簡稱“《聽寫大會》”)總決賽在央視一套、十套同時播出,這檔持續了兩個多月的節目,以極高的收視率,畫上了完美句號。
小強,昨天我在領導面前丟人了,丟大發了,這回是無法挽回了,以后在領導面前是沒法抬頭了。當著領導的面很難為情地拿出手機查了下,領導有點不高興了,再看看紙上我寫的字,歪歪扭扭的,他的臉立馬沉了下來。
任何一種母語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只是希望這種美麗不要在危機重重的時候才體味得出。實際上,早在2007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過“漢語不及格不能畢業”的號召,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有位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兼人大代表,明顯受到這個調查的鼓舞,說要提議設立漢字考級體系,“全民寫漢字”。因為“提筆忘字”,漢字就會行將死亡;為了不讓漢字死亡,就得練字;為了敦促練字,就得設置考試。
近日,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用毛筆手寫錄取通知書一事,受到廣泛關注。
最近一項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12座城市進行的調查顯示,94.1%的人都曾有過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會提筆忘字。
。近日,記者挑選了十組生活中的常見詞隨機測試了一個高中班的36名學生,測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三分之一的學生“大醬”的“醬”字不會寫;近一半的學生把“針灸”中“灸”字的“久”寫成了“夕”;面對“齲齒”一詞,36名學生基本全軍覆沒。
不過,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0月提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現象有望得到改觀。
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筆忘字,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迅速提出要發起“漢字書寫的全民運動”,以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嘰嘰喳喳:可以做一個“筆尖上的中國”的大型電視節目,喚起大家對漢字文化的回憶與喜歡。